理论上,新能源车主对充电网络建设的满意度应与桩比下降成正比。 但从实践看,桩比并不是解决“消除能源焦虑”的唯一度量衡,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最后一公里”,比1:1的桩比要复杂得多。 充电桩布局合理,运营效率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才是真正影响充电桩使用体验的关键。
每到“充电一小时排队几小时”的假日,不少电动车车主都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宝。 虽然这只是特定时段的充电需求矛盾,但这些特殊经历在社交媒体上的呈现,往往会放大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焦虑,引发舆论“加快充电桩建设,降低用车比例”
理论上,新能源车主对充电网络建设的满意度应与桩比下降成正比。 但从实践看,桩比并不是解决“消除能源焦虑”的唯一度量衡,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最后一公里”,比1:1的桩比要复杂得多。
出现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几年前,处于风口浪尖的充电桩行业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赛马场,但尽管企业建了充电桩,但仍未能达到预期盈利目标,最终放弃运营。 另外,还存在充电点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的问题。
事实上,充电桩布局合理运营效率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才是真正影响充电桩使用体验的关键。 与部分商品不同,充电桩具有商业利益诉求和公共服务属性。 如果布局不合理,不仅充电桩的公共属性得不到体现,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关部门在充电桩规划布局上,要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做好“建在哪里”和“建多久”的学习。
加强新型充电技术的研发,提高充电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充电效率,优化充电资源配置。 目前,各大企业都在竞相开发超大功率充电技术,部分已实现产业化。 如果该技术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充电桩的数量需求,那么机座比就没有必要达到所谓的1:1; 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也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
此外,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对企业来说,不仅要建立日常充电桩维护运营机制,及时在数据平台上更新,为业主提供有效的充电桩信息,而且要合理分配承运人,对使用频率高破损率高的充电桩提高检测频次,长期闲置对监管部门来说,要通过不定期巡查,监督充电桩的产品质量和实际使用,有效解决充电桩“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