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购网络科技靠谱吗,中国战机目前达到什么水平?
美国人公布的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
首先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是不能够引导世界战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这个活现在还是美国人在干着。至于目前我国的战机达到了什么水平呢?我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现在我国战机基本上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不过短板也是比较明显的。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能够受控的飞行器,现在国际上基本公认:人类的飞机是由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发明了以后,直接改变了人类生活和军事的方方面面,例如:交通出行极大的便利了、战争的打击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等等。人类第一次将飞机运用于军事途径,是1909年美军装备了第一架军事用途的飞机。不过第一次将飞机运用于战争,那是于1911年—1912年发生的意土战争中。
从此以后,飞机就作为了战争中的一个必备的军事装备了;战机的战斗力、使用范围、途径,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把空中打击力量作为了军队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了,很多时候空中力量都是各国优先发展的方向。
人类战斗机的发展潮流说句良心话,这主导权从二战开始就一直在美国和苏联的手里了。美、苏争霸期间,两国把大量的科技、人力、金钱用在了发展军事战斗机上面。在巨大的竞争力和压力之下,美苏两国发明出了各种各样先进的战机。
美国人发明的战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打击力上面都是一流的存在,例如:战略轰炸机、战斗机、军用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反潜机、电子战飞机等等。
不过当年苏联在战机的发展上面也是毫不落后的,基本上属于跟美国人旗鼓相当、半斤八两的状态。一般美国人发明了什么战机,苏联人会立即发明新的战机来进行对付的。
这样的经典案例有很多,例如:美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明了SR-71高速侦察机。该机是第一种成功突破热障的实用型喷气式飞机,实战记录中没有任何一架曾被敌机或防空导弹击落过。
于是苏联人就发明了一款人类历史上飞得最快的战机:米格-25战斗机。这款战机当年是专门为了对付美国人的SR-71侦察机而发明的,号称速度可以突破3马赫。
可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战机舞台上目前处在一种:一超多强的局面了。美国人在战机上的发展成为了一枝独秀般的存在。我这么说肯定有很多人不太同意,但是如果实事求是地来看的话:现实恐怕也就是如此了。
美国人现阶段在几乎所有的战机领域都处在领先地位,例如:隐形战机领域美国人早就服役了F117,现在已经服役了两款隐形战机F22和F35。另外一点就是:目前F35隐形战机还成为了第一个上航母的四代隐形战机。
在战略轰炸机上面,美国人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目前美国人一共有三款战略轰炸机服役,分别是:B1B、B52,另外一款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了。
不管总哪个方面看、从哪个角度来看的话,B2隐形轰炸机都是现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也许没有之一而是唯一。
美国人的战略运输机C5、C17也是非常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上面,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长期霸占着这一领域的榜首;另外美国人的反潜机、电子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等等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明确,从二战开始一直到今天,美国人都是在战机领域处于主导和领先地位的。说得更加直接一点就是:美国人带动了战机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潮流。
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总体上还是处于跟跑美国战机的阶段,并没有出现完全赶超美国的情况。
那么我国的战机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我国的战机发展主要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了,没办法,以前的工业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基本跟发展和制造战机没啥关系。
我们的战机总体上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三个阶段:完全仿制、消化吸收的改进升级,一直到如今的自研自创阶段。
我国早期的战机基本上是完全仿制于苏联方面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例如:歼5、歼6、歼7、歼8的早期型号等等。
另外还有运输机、直升机,著名的轰六就是仿制苏联的图16轰炸机等等。
不过这也属于正常的情况,我们属于后起之秀、发展的时间短,一开始仿制别国的战机的好处还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少走弯路、先做到有再考虑强的问题、成本会低很多等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军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科技实力以及运用的高科技武器,不光打败了伊拉克的数十万大军,也深深地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当时美国人已经把三代机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例如:F16战机、F15战机;另外美国人的F117隐形战机也已经运用到了实战中去了。
可当时我国的主力战机还是以歼-7为主的二代战机,甚至连歼8战机的装备数量都非常有限。
这种情况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往后我们快速地引进了苏27这种三代机并进行仿制和发展,其实根本上来看也是自海湾战争以后开始的,例如:现如今的主力战机歼11就是由苏27改进而来的。
但是进入到了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战机领域得到了飞一般的发展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运20战略运输机、各种战斗机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四代隐形战机的发展了。现在世界上能够造出并服役的四代机只有四款,分别是:俄罗斯的苏57、美国的F22和F35,另外就是我们家的歼20战机了。
多的我就不分析了,仅仅从这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已经从以前的仿制变成了独立自主的研发模式了;
二是,我们完全已经赶上了世界一流国家的战机发展态势了。这要是放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我们终于做到了。
不过虽然说:我国的战机发展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一流、甚至个别领域领先的地位了。可是我们在战机发展方面还有两个无法忽视的短板或者说问题:
第一个还是老调重弹的问题了,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依然是我们绕不过去的短板。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还是牢牢掌握在美国和俄罗斯的手里。
有时候我们的战机发展还是受到了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制约的。没办法,战机的航空发动机相当于战机的心脏,没有好的心脏也就没有好的战机了。
二是,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如果仅仅停留在纸面数据上其实意义并不大。很多武器装备为什么厉害、为什么被大家普遍认同、为什么国际销量高,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在实战中表现出了强悍的实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研发的F16战斗机,由于在实战中的表现优异外加上性价比很高。这款战机被称为三代机的天花板,F-16战斗机的产量超过了4500架以上。
反观我们的先进战斗机以及所有的战机,在实战中检验的机会还是少了点。这也是证明战机实力的一个重大的短板或者是问题。
我还是那句话:武器装备包括战机的先进与否、实力如何,都是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知道的。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目前主导世界战机发展方向以及科技实力的还是美国人。不过我们的战机水平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了,但是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航空发动机的问题以及实战检验机会太少的问题等等。35隐形战机被欧洲多国众星捧月?
将忽悠进行到底,正百病缠身和采购价飙升的F-35,却在欧洲大地上极力忽悠,什么英国、荷兰、挪威、丹麦、土耳其,没准还有比利时,德国空军也曾有所考虑,阉割了欧洲五代战斗机技术,美国老大才会风光无限。不幸的是,F-35遭遇法国强烈狙击,法国坦言,谁要再购F-35,即是对欧盟的背叛,因此出手与德国联合研制五代机,要把欧洲的制空权捏在自家手里。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嘛,一向坚持国防技术独立自主的法国,从来发展装备特立独行,早就建设起非常健全的军工体系,要以联合的名义,打造一款五代机,应该说假以时日,经过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自家可以,却挡不住人家,这通上火和着急,不免急火攻心,才会屡屡猛放狠话,如严词猛怼比列时,这样贵的玩意,却在欧洲倍受青睐,真是可耻。管不管事且另说,高傲的高卢雄鸡,一正视听之余,先痛快痛快嘴再说。
▲江山一统。英国长期感觉自家吃亏,终于2017年背弃欧而去;希腊欠下巨债不还,有被欧盟开除之虞;土耳其满腹牢骚,正游离在欧盟边缘。世人猜测纷纭,一个四分五裂的欧盟,不久即会出现在眼前。欧盟现在的样子,可套用葛大爷一句名言,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呀,统一了货币,只是一个开始,一体化之梦,为时尚早。话说A400M运输机研制,就是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为分到更多的实惠,各执己见,争吵不休,迁延日久,所幸最终成功,但也见之分歧严重,就是到了,都留下一肚子怨气,想再有这样的合作,各怀了鬼胎,也难。所以法国想合作五代机的时候,英国就另起炉灶,拉跑了瑞典,法国要想如愿进行下去,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过,通过与德国合作,F-35要想进军德国市场,就很难了。如今在欧洲,只有法德两家有这个实力,对美国说“No”,英国已经引进了F-35。
▲F-35的问题。F-35问题太多,英国是一个例子,先是遭遇了加油失败,自从入役,已经发生了21起加油事故,可见这东西设计上是有固有缺陷的。接着先进的夜间着舰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当英国引进后兴冲冲在航母开始实验性部署的时候,一次夜间降落,突然头盔的夜视功能失灵了,飞行员只能实施盲降,所幸没有出事,不过,也是一身的老汗。还有高寒地区机体结冰的问题,F-35设计时从没有考虑。还有速度过大,水平稳定翼过热的问题。还有因速度高,武器发生震动的问题。等等,小毛病从来不断,英国为美国讳,没有过于高调罢了。在可见的十年内,把这些小毛病逐一解决掉,就不错了,只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高价引进的飞机,还是要另外付费的,因故障造成的损失,美国概不负责。明显就是一种坑人的装备,有意思的是,纷纷都在上赶着买,一者缘自美国强行推销,顺之者昌;二是毕竟是成型的飞机,而法德合作的五代机,现在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说装备为时尚早。因是,法国不要,并不代表他国不要,再说法国一家的影响力也实在有限。
▲无力回天。本事不济说不得不平的话,“阵风”出世之日一度艰难,最终大获成功,销往中东和南亚,有幻影-2000的设计,达索公司得心应手,把四代机推向极致,据称其前视隐身能力在1平米以下。德国呢,通过打造“狂风”与“台风”,航空工业实力大为提高,二者合在一起,还是能干成一点事的。致说要一统欧洲五代机江山,是不可能的了,早已被美国提前布局,弄得千疮百孔,卖出去一点,价格不高,性能可靠,倒不无可能,只是得在6年之后,才看得见曙光,六年之后会怎样,根本难以预料。F-35以其五代机之势,先下手为强,法国脚步究竟能演绎到什么程度,恐怕只有天知道。法国不要F-35,成为F-35的对头,正搭建狙击F-35的欧洲联盟,欲实现绝地反击,面对一个人心不齐的欧洲,应该说头疼不已。
谁敢公开一下自己的欠款?
我47岁,是卖玉器的,目前负债186万,我的负债主要赌石亏的,因为前期赌对了,赚了点钱,心里就有点飘,就看走眼了,把前期赚的都还回去了,还到欠186万,现在上了年纪,还债也有点力不从心,特别是疫情影响,市场的货走的很慢,直播间也走不了很多,心力憔悴吖!最近发现多了很多白头发了。
当年自主研发的运10首飞成功后为何再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简而言之,就是运十虽然可以飞,但是并不具备商业价值。
发了两篇关于运十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质疑。前两篇文章并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是我的错。
对于运十有一种非常有市场的观点,就是——运十下马耽误了中国大飞机项目三十年。
——运十并没有完成试飞科目,远远没有达到可以交付使用的阶段。事实上,运十从立项到下马,已经搞了十五年了。完成交付使用,至少还要十年。也就是2000年中国可以有波音707级的国产飞机了。当然,这也是假设。也许十年,也许更久。
1986年,国家财政部否决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拼接的蒙皮和满满的铆钉
很多人质疑,三千万都拿不出,买飞机的钱有,研制的钱却没有?
——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正式向中央财经小组请示,要求国家在1985年前为运十投资1.7亿元,拨流动资金1.6亿元,共计3.3亿。同时表示如果资金到位,运十飞机到1990年可交付16架。
1981年6月18日上海航办副主任蒋祖同汇报运十飞机的研制情况,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搞十几架,约需经费2.8亿元;二、搞8架,约需经费2.2亿元;三、搞到03架为止。
3000万不是结束。不是说给了这3000万,运十就成功了。是将第三架散件的飞机装出来,需资金3,000多万元。02号机已经完蛋了。没办法继续飞了。所以组装03号机。后面还有N个3000万。
要知道,在1980年,全国财政收入才1159.93亿。1970 年更可怜,只有662.90亿。另外,1980年的汇率是1.49。3000万人民币折合2000多万美元。
运十的驾驶舱
运十是中国第一架起飞重量达到一百吨的大飞机。
——其实真的不是啥长脸的事。
运十,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载客:179人。机长:42.93米。空重58吨
MD-90-40,混合级布局载客180人。机长:46.51米,空重37吨。
看明白了吗?人家飞机更大,载客量更多,却少了二十吨的空重。想想带着这二十吨的重量满天飞要耗多少油?
有些人认为,如果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改进,提高,飞跃。就能够发展成中国的大飞机。
——飞机不同于其他东西,更改任何一项东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实验和试飞。当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运十虽然名义上是大型运输机。最大商载只有15吨。即便不下马,成功了。也永远改不成运-20那样的大型飞机。要造大飞机必须重新设计。印度的LCA光辉战斗机发展了三十四年。到现在也没发展出歼-20来。
运10的总体设计,是在美国波音707的基础上(早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残骸、样机,后来引进了相关资料),总体仿制、局部改进而成的。运10工程中任设计组组长的熊焰在《一次有意义的攀登》一文中就正式披露了Y10研制过程中曾经购买707图纸并对照其进行修改。
——所以别再吹什么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什么的。
民航总局的报告成了打压国产飞机的罪证,沈图成了替罪羔羊。
民用航空总局提出《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提出:
“运十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即使运十飞机达到了波音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
涡扇8
——改成落后几十年的波音707还要多久?要多少钱?
“运十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最起码发动机就没解决吧?航电都是引进的707备件。引进目录里的电子设备有58项。都是最值钱的,最关键的。
“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这个较长应该说比较客气了。连三机部定的时间都是十年。
“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其技术经济性能恰当的评价。”
——没有参照的机型,波音707都赔钱。
“由于能源危机引起油价上涨和85年国际民航组织将对超过噪音和烟雾标准的飞机实行限制,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因无订货已在1979年停产。”“我局有波音707客机十架,因利用率不高,还可用20年”。“民航去年1980年,年初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
——注意,这个是民航总局的罪证,波音707使用率不高,可用二十年,不是民航总局二十年不买别的飞机。民航总局不要类似波音707的机型。那比707更不如的运十哪?
运十工程项目组
——我造了,你就得买,赔钱是你的事。你要不买,就是打击民族工业。你就是洋奴。
民航在报告结尾说:“目前国内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的飞机是否可取,请郑重考虑。
——没人买的东西,造了干啥?
——民航总局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
纯商业性质的民航运输飞机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更加需要重视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出勤率,要求相比同类军用运输飞机更高,因为时时都要以普通乘客而非军人的需求考虑。
你看印度天天摔飞机,那是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如果摔了一架。那是天大的事。
运10工程中任设计组组长的熊焰在《一次有意义的攀登》一文中就正式披露了Y10研制过程中曾经购买707图纸并对照其进行修改,而且指出Y10的研制并未进行足够的调研,其风洞试验不完善等很多问题。
对于708工程样机,我们的评价也许只有“土法赶制创造的奇迹”适合他。面对当年中国的实际工业环境,运十在设计中的大量设计指标变得极其不现实。由于缺乏大型锻模机和水压机,运十在设计中明确要求的13个一体成型部件只有三个是当时的中国可以做出来的。至于大飞机极其重要的机翼主梁结构,甚至是多片焊接组装的。
运十没有大的机体结构损伤,为什么在执飞170小时后就此打住而迫切需要03架接替试飞?事实上,无论是设计方自己的估算,还是北航专家组的复核,都证明最初的运10样机安全飞行寿命不超过200小时。
这一点只在极少数专业论文和著作中提及,而在运十飞机最后一次执飞拉萨中,机体形变达到了骇人听闻的40cm(一般的机体形变都在十几cm),这一原因直接导致了原本就不牢靠的机翼主梁弯曲出现裂纹(也就是传言的100小时崩大梁),如果再上天,极有可能解体。
尾部的钢索
液压助力传动不达标,运十采用了一个软式机械操纵为主的飞行操纵系统,调整片助动控制方式。简单说就是飞行员的操纵杆通过钢索连接飞机各处的舵面,并通过小调整片减轻飞行员操作负担。别人已经在使用电传操控了好不好?
上海汽车配件厂出品的配套发动机涡扇8(915发动机)吹的神乎其神,但是,自始至终都没安装在运十上。仅安装一台在波音707上的试飞。国家在这款发动机上面就花费了1.84亿。
汽车配件厂,生产涡扇发动机,这个足够吹一辈子的了。
中国第一台自行生产的涡扇发动机,是仿制斯贝202的秦岭,到2007年完全国产化,才装到飞豹上。涡扇5,涡扇6,涡扇8统统都是实验室里的玩意。
运10工程中任设计组组长的熊焰先生撰写的文章说了,原文道:“后来发现仅第一台(915发动机)总装时就有材质差错达448处,……(其中)材质情况不明的有342处”。材料用错了这么多处,其中近八成连咋错的都搞不清。还有更加触目惊心的一段:“第一台915发动机外函道叶片耗用了200台套的材料才挑出一套合格的叶片来,报废材料价格多达450万元。”
运十需要改动的地方太多了。多的不如扔了从新再造一架。
主体结构采用的LC4铝合金,国内根本拿不出与西方7075等牌号相同性能的产品,只能以国产LC4铝合金先将就。由于国产铝合金易裂、而且裂纹扩展快,抗腐蚀性差,而且不耐疲劳,因此运10制造和试飞过程中,部件出现裂纹极为频繁。加上当时运10连结构的疲劳寿命试验都没有做,因此只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估算出200小时的安全寿命,用于完成试飞大纲的基本科目试飞。
——这个必须换吧?
发动机要换成CFM56吧?据运10飞机项目组研究:如改装先进的CFM56型发动机,将使燃油消耗率下降20%,大大提高经济性,噪声水平也大大降低,可满足FAR-36的第三阶段噪声标准要求。JT3D是五十年代的玩意儿。美国都不生产了。
——这个必须换吧?
更清晰的大图,看拼接的蒙皮
当时严重缺乏很多大型部件的生产能力,运10不得不大量采用土法上马的解决方式:大型的整体蒙皮做不了,就用多块小型蒙皮拼接;大型的整体锻造结构件做不了,就先拆分成几段先锻造好,然后焊接组合。这些做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先把飞机造出来的问题,但在长时间使用中,必然导致大量的结构质量和寿命、安全问题。
——这个必须换吧?
航电是五十年代的。从发动机到惯型导航仪,从雷达设备到通讯设备均需进口。必须更新换代吧?
还剩下啥?
各位要是不信本人的话,建议对照参阅《大飞机风云》、《运十研制大事记》、《地方办航空二三事》、《难忘的运10-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研制纪实》。虽然都是官样文章。但是,看看都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
关于【莱特购网络科技靠谱吗】和【中国战机目前达到什么水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