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升艺网络科技在哪,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一生有几个儿子?
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阳历已经是1611年2月6日),正逢小年夜。距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已经过去了一百八十九年,大明京师(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的太子寝宫——慈庆宫中,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了,其生母为皇太子之低级媵妾“淑女”刘氏。
得到儿子诞生消息的皇太子并没有多少欣喜表情,只不过淡淡地“喔”了一声,然后按照常规报请万历帝,请赐皇孙名,然后给予刘氏一些金帛物品,添加人手侍候照顾,也就算了。不久,宗人府按“皇明祖训”规定,为这个皇孙奉上大名“由检”。刘氏在慈庆宫中地位低下、平时不得皇太子宠爱,所以连带着这个儿子也不受重视。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太子本人正处在“国本之争”的巨大漩涡中,时刻战战兢兢、对父皇万历帝唯唯诺诺,在跌宕起伏般地政争中躲避着惊涛骇浪。小小的朱由检自出生起,就没有怎么享受过皇孙应该有的幸福待遇,而是在稍显寂寞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成长。
虽然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万历帝朱翊钧在万般无奈之下勉强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受宠的郑贵妃想要夺嫡、以亲生儿子皇三子朱常洵取代朱常洛皇太子之位的觊觎心思一直未消,所以朱常洛的皇太子生涯依旧如履薄冰、心情压抑。
处在黯淡无光、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下,皇太子朱常洛长期抑郁惶恐、性情敏感、行动谨慎,时时处在对外保持低调、懦弱、谦卑的心态,导致未老先衰,不到三十岁的年纪,精神上已经过度衰老,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所以,自顾不暇的他在对待亲生儿子们的态度上,也因此多有疏远遗忘、没有精力和心情加以照顾教导,造成了儿子们自幼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童年生活惨淡。七个儿子中,先后夭折五人,只有长子朱由校和五子朱由检得以长大。
即使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平安成长,但由于幼年时的卑微处境(朱由校、朱由检兄弟的生母先后在诡异的后宫争斗中死于非命,而父亲朱常洛对他们也疏于培养,随意安排其他太子妃嫔代为抚养),导致他们的性格各有缺陷,或贪玩少学或偏执猜忌,大明社稷也由此导致衰亡倾颓,这都是后话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五十八岁的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驾崩,在如履薄冰境遇下煎熬了十九年的皇太子朱常洛终于得以熬出了头,于八月初一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即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光宗。
光宗即位之初,还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把父亲神宗在位时期的诸如矿税、榷税等弊政一一罢除,又把因因神宗怠政导致的内阁、六部、诸司部门缺额全部增补官员、使得大明中枢得以正常运转,再发皇宫内帑银予辽东、西北各边镇,犒赏驻守士卒。这可以看出光宗确实是想振作颓废已久的大明朝政,扭转因神宗中晚年怠政而千疮百孔的大明危局的。
可是不过一个月后,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三十,即位才二十九天的明光宗朱常洛,几乎没有真正享受过皇帝的权柄、及身为天下至尊威严,就突然因病去世。临终前光宗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重臣入宫,将皇长子朱由校托付给他们,遗命诸臣辅佐皇长子,承继大统。光宗驾崩后,皇长子朱由校继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后为泰昌元年,给了父亲身后一丝安慰。同时以明年为天启元年。朱由校即大明第十四代皇帝——明熹宗。
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将唯一的弟弟朱由检册立为信王,并预备将河南信阳作为弟弟的藩国。这时的朱由检,刚满十二岁。
自天启二年至天启七年(1622-1627年),信王在京师度过了五年时光,这五年里,大明朝堂内外狂风骇浪、险象环生;内部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趋于白热化,并导致大批官员被贬斥出朝或者下狱瘐死,外部辽东局势愈发糜烂,后金步步进逼,关外大片疆土丢失。大明社稷积重难返,已经显露颓势。而熹宗热衷于木匠之艺,政务一委魏忠贤及其党羽,以其势力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则借机矫诏操控朝政,皇权因此旁落。
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和皇后张氏亲自主持,为弟弟信王挑选了原籍苏州的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生员周奎之女为信王正妃,又另选袁氏、田氏为次妃,然后为信王举办了盛大赐婚典礼。因熹宗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此时没有子嗣,所以十六岁的信王大婚后也没有前往藩地之国,而是继续留居京师,实际上被当做皇储对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熹宗驾崩,按照他之前奉遗诏,信王朱由检在八月二十四继承大统,登基称帝,以明年为崇祯元年。即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思宗。这一年,朱由检十七岁。而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王朝。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一,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思宗发动反击,将祸乱朝纲四年之久的魏氏阉党集团一举拔除,将皇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思宗重用东林一党,朝堂中失去制衡点。崇祯一朝因文官集团坐大,谋取私利,导致政局逐渐恶化混沌,中枢政令紊乱、思宗本人又举措失当,大明江山在十七年后终于倾覆。不过这些不是本文的讲述重点,就略过不提了。
思宗登基后,自奉甚简,对于后宫也不是很沉溺,除信王妃周氏依制升为皇后、信王次妃袁氏、田氏升为贵妃外,其他妃子先后只晋封寥寥数人,这在明朝历代皇帝后宫中,基本是最少的了。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周皇后为思宗单下嫡长子,这让十八岁的思宗大喜过望,亲自为嫡长子赐名“慈烺”。然后下诏晓谕天下: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以此表示自己获得嫡子的兴奋之情。
崇祯三年(1630年),思宗于南熏殿授予刚满一岁的长子朱慈烺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册立朱慈烺为皇太子。这也是大明有史以来,第二个为中宫皇后所出的皇太子(广义上:仁宗、宣宗、英宗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英宗存疑),也先后受封皇太子。但是成祖徐皇后生仁宗时尚为燕王妃、仁宗张皇后生宣宗时是燕世子妃、宣宗孙皇后生英宗时为贵妃,都不是皇后身份。大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由中宫皇后所出的皇太子,是武宗朱厚照,由孝宗张皇后所生。)周皇后在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阳历是1630年1月)再为思宗诞育皇次子(距皇长子诞生仅仅十个月,可以说几乎无间隔),赐名为朱慈烜。
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思宗皇三子诞生,生母依旧是周皇后,赐名为朱慈炯。思宗的前三个儿子全部是嫡子,都是中宫周皇后所生,这也可以看出思宗和周皇后夫妻之间感情之深厚。
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田贵妃为思宗诞育第四子,这也是思宗第一个庶子。赐名为朱慈炤。
崇祯九年(1636年),田贵妃诞育皇五子,赐名为朱慈焕。
崇祯十年(1637年),皇六子诞生,生母也是田贵妃,赐名为朱慈灿。
崇祯十一年(1638年),思宗第七子出生,生母田贵妃。不过这个儿子的赐名没有被记载下来,所以无名。这也是思宗最小的儿子。
如上述,思宗一共七子,分别是:
皇长子朱慈烺
皇次子朱慈烜
皇三子朱慈炯
皇四子朱慈炤
皇五子朱慈焕
皇六子朱慈灿
皇七子(名已轶)其中,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同为周皇后所出;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为田贵妃所出。这表明思宗的后宫,规模确实是非常小了。
前文有述:崇祯三年(1630年),皇长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的朱慈烺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一代嗣君。
其余六位皇子中:
皇次子朱慈烜在崇祯三年(1630年)夭折,时年一岁(实际半岁),后追封为怀隐王;
皇三子朱慈炯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册立为定王;
皇四子朱慈炤于崇祯十五年(1641年)三月册立为永王;
皇五子朱慈焕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时年五岁(实际四岁),后追封为悼灵王;
皇六子朱慈灿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夭折,时年三岁(实际两岁),后追封为悼怀王;
皇七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时年三岁(实际两岁),后追封为悼良王;
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思宗诸子最终存活的,只有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三人而已。
思宗自即位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而他本人又偏激拗执、刚愎严苛、加上对于文武诸臣极度不信任、性格猜忌多疑,致使朝政废弛、法令败坏,国家积重难返;同时因为举措失当、过于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天下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另外辽东后金政权也多次毁边墙入寇,使得大明国势更是雪上加霜,一步步走向灭顶之灾。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举兵攻向京师。三月十八,大顺军攻破京师外城。三月十九,困坐宫中的思宗在绝望中召集三个儿子,让他们脱去华贵服饰,改穿平民衣着,然后由亲信太监分别送到外戚周家、田家处躲藏。之后思宗命皇后、袁贵妃自尽,劝皇嫂懿安皇后自尽,又将两个女儿砍杀(长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死),自己则在三月十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中枢至此覆灭。而逃离皇宫的皇太子和定、永二王,还来不及逃到各自的母家,就被人挟持,献给了刚刚入城的大顺军。面对这几个前朝皇子,李自成还算厚道,没有加害他们,还封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炯为“定安公”,朱慈炤为“永平公”,妥为照顾。朱慈烺向李自成提出了“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不可杀戮我百姓”等要求,李自成一一照办。
之后,李自成带着这三位皇子,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前往山海关,征讨拒不归顺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但是由于吴三桂暗中引清兵(后金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清)入关,在一片石伏击大顺军,导致李自成兵败,不得不退兵,并最终撤离京师返回西安。
在兵败的混乱中中,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兄弟奇迹般地摆脱了大顺军的监视和挟持,从乱军中逃脱,但是三兄弟也因此失散,此后再也没有见面。
皇太子朱慈烺脱险后,历尽艰辛从山海关逃回京师,此时京师已经落入清军之手。为了自保,他在京师隐居于好心人家半年之久,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局势逐渐安定,朱慈烺才找到了尚居于京师的外祖父周奎家,想避难于此。但周家反而将其出卖,献给了清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既不想留着朱慈烺,导致明朝旧臣奉其为主,从而对清军统治中原不利;同时也不能公开将其杀害,那样则让清军“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说法不攻自破。
于是,多尔衮使用了一箭双雕之计——指使人出面举证,说太子是假的,系冒充之人。先后让太子外祖父周奎、宫中侍奉太监、随驾锦衣卫等指证,凡言太子是真者皆下狱处死,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于说太子是真的了。于是多尔衮将真正的皇太子朱慈烺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处死。这是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的事情,皇太子朱慈烺时年十七岁。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在被大顺军带往山海关战场、并兵败一片石后,就神秘地消失在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出现,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踪”的记载。
但是他的“朱三太子”称号,却被后世众多义军反复使用,在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乾隆初年,都有义军以此名号举事,以对抗清朝,其中尤以康熙十年(1671年)京师人杨起隆用“朱三太子”旗号举兵起事最为声势浩大。
就连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反清举兵,都是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号称当年是周、田二皇亲暗中将“朱三太子”托付于己,委托自己保存皇家血脉,将来恢复大明社稷。以此聚积人心。
自乾隆中期以后,因为按照年龄来算,“朱三太子”即使活着,也是超过百岁高龄的老者,义军举事不便再他为旗号,所以“朱三太子”才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再成为起义者的旗帜和号召力了。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祯十七年国变的时候年仅十二岁,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和两个哥哥早早遭逢多舛命运不同的是,他在李自成兵败一片石时,趁乱逃走,并在大顺军撤出京师的时候被一个姓毛的大顺军将领收留。之后二人一路南逃,来到河南,在这里种了一年的地,相依为命。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抵达河南,在当地清查起义军余部,毛姓将领不能存身,只得告别朱慈炤,只身逃往他乡。临别前他嘱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赶紧逃往南方藏身。
少年朱慈炤孤身一人,历经艰辛流浪四方,顽强地挣扎在乱世中,在逃亡到明朝皇室祖籍地凤阳的时候,他被一位致仕的前朝姓王的给事中得知身份,王给事中顾念圣恩,将朱慈炤收留在家中,并给他改名“王士元”(即:原是王)。顺治七年(1650年),王给事中去世,十九岁的朱慈炤为避免连累王家,离开了凤阳,再次漂泊于四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数年后,他流落到浙江余姚,在一座寺庙里落发为僧,以此安身。机缘巧合下,一位当年曾经在京师当过前明官员的胡姓乡绅到庙里进香,认出了朱慈炤。
心怀大明的胡乡绅立即向朱慈炤表明了愿意保护照顾他的心迹,并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还把女儿嫁给他,让漂泊了近十年的朱慈炤终于得以不再流浪,生活安定下来。从比,朱慈炤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在余姚定居下来,并以在私塾教书为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十年。
改名王士元的朱慈炤,在之后的岁月中平静的生活着。他和胡乡绅的女儿成婚后,又纳一妾,并先后生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孙子,算是子孙满堂了。他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几乎没有向人吐露过实情,所以除了岳父胡乡绅和妻子胡氏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胡乡绅故去后,更是只有胡氏知道这个秘密。
但是朱慈炤身为大明皇室子孙、思宗的皇子,即使隐居民间几十年,到底也没能摆脱自己心中那高人一等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皇家思想。他在给儿子们命名时,都是按照“和”字排辈,而且后一字一律带“土”偏旁,孙子的名字也是“怡”字辈,后一字带“金”偏旁。这些怪异的命名,和他平日里那掩饰不住的贵胄气质,终于泄露了他的身份,不少抗清义军都来到余姚暗地里寻找他,想要拥戴他为主,作为举兵起义的旗帜。朱慈炤少年失国流浪,又隐居了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社稷的雄心,义军们要把他拥戴为主的举动使他又害怕又羞愧。为了不使双方都难堪,他选择了避开,从余姚迁到宁波镇海、又从镇海迁到湖州长兴,以求安稳。但这并没有使他躲过灾祸,他的身份最终还是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军击破了在浙江四明山区坚持抗清活动的张念一部(一念和尚),而一念和尚恰恰当年曾经到余姚寻到过朱慈炤,而且知道之后朱慈炤的行踪。在严刑拷问下,一念和尚透露了化名王士元的思宗第四子朱慈炤的行踪。
得到消息后的清廷大吃一惊,康熙帝严令江南地方官员缉查搜捕,要把朱慈炤捉拿到案。长兴县官吏得到命令后,不敢怠慢,马上实施抓捕。大难临头之下,朱慈炤才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大家赶快分头躲避。
此时朱慈炤的儿子已经有一人去世,尚余五子一孙。为保全家族男丁,不拖累他们避难,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和大儿媳及三个女儿都自缢身亡。剩余七位男丁则分头逃避。朱慈炤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躲避到山东汶上县,改名张用观,以给别人当家庭教师为生。其余子孙也纷纷四散逃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躲藏在汶上的朱慈炤父子还是被官府寻迹而至,最终被捕。在清朝官吏口中,朱慈炤得知了自己其他三子一孙也都被官府擒拿,关在杭州,孙子已经瘐死于狱中。五十多年的隐居躲避,最后他还是没有能逃脱被搜捕追杀的命运。这一年,朱慈炤七十六岁。在之后的审讯中,朱慈炤承认了自己就是前朝皇子,思宗崇祯帝的第四子。但是在主审官询问他为何谋反时,他回答:
“我今年七十余岁,鬓发皆白、血气已衰;当年三藩作乱时我都没有造反,何况如今太平清宁之日。再者造反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聚集人马,打造兵器;这些事情,我做没做过一件呢?”
主审官员听到回答后,也觉得合情合理,对于这样一个迟暮老人,也不便太过苛刻,于是把问案卷宗汇总,向康熙帝上报,请朝廷定夺。
但是康熙帝得到奏报后,直接下达诏令:“其虽无谋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同时,为了混淆视听,证明这个被抓获的朱慈炤是假冒的,康熙帝使用了当年多尔衮的那一招,故意把朱慈炤和五弟朱慈焕调换排行,由三法司审讯并断案:
“查王士元供系称前明庄烈帝第五子,而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又遵旨传前明年老太监辨认,皆言不识。王士元确系假冒,依律应凌迟处死。”
因为清朝有意为之,混淆了朱慈炤和朱慈焕的排行,才导致后世史料中,有分不清朱慈炤、朱慈焕兄弟二人的生平和排行的情况。
就这样,七十六岁的朱慈炤,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清朝处死,而且是以“假冒前明皇子”的罪名。他死后,明思宗崇祯帝的子孙从世间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任何留存。大明皇室帝系的正统后裔,也至此全部断绝。思宗的七个儿子,走过了或长或短多舛的一生,殊途同归,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看待东方通信再度涨停?
未来是5G时代,讲究的是物联网,资金博傻博概念就看谁接最后一波了,已经难以从技术面和基本面,概念甚至价值投资的角度去分析了
从东方通信的简介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经营移动通讯产品的开发。像这样概念的股票实际上有很多,为什么偏偏就是它成为5G总龙头。
第一:一方面是它概念比较叠加: 比如涉及网络安全,证金持股,央企国资改革,5G等
第二个是它刚启动的时候市值比较小,东方通信在启动前价格在4元左右,目前已经到了28元左右,翻了5倍,对应总市值349亿,也就是启动前东方通信的市值也就大概在70亿左右,符合小盘股的特征,这也是资金选择它的原因,因为小盘股拉升所需要的资金更小
第三: 东方通信由于其概念题材存在,所以自启动以来就非常有人气,便于游资的进出,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就出现多个游资轮番接力,经常上龙虎榜,参与的席位也是经常换面目。说明看好该股的游资非常多,甚至连续涨停接货
第四: 市场上一直存在,要做就做龙头股,因为龙头股是标杆,它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板块的高度,而且龙头股更是资金收割机,能买龙一就不买龙二,只有有机会,散户和机构都会选择买入龙头,因为龙头股即便涨不动了,也往往会给出货机会,即便行情末期,也不会龙二龙三那样萎靡不振,所以东方通信已经给市场树立了未来大题材龙头股的标杆。
第五: 春节以来大盘连续上涨,很多人都开始呼唤牛市来了,一扫2018年的阴霾,外资连续入场扫货,机构甚至加杠杠做股票,这给东方通信焕发二春提供了机会,本来东方通信都开始回调了,结果又恰巧碰到大盘快速反抽,好风凭借力,送它上云霄。
总之,东方通信的走牛是多因素,多方面共振的结果,既有未来的题材趋势,又叠加了春节大盘反弹的利好,但就目前而言,风险大于机遇,东方通信已经到了击鼓传花的最后阶段,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不要是接盘的最后那一个,大家认为呢?
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打油诗?
打油诗是诗歌大家庭的成员中一种形式,诲谐,幽默,通俗易懂,使人读后忍俊不禁。
我读过胡适先生的一首打油诗。
胡适亦名胡适之,是民国名人,北大教授,曾任民国时中国驻美国大使,新文化领袖之一等等。
一次,蒋介石请胡适吃饭,受蒋邀请胡适顺口作了一首打油诗:
“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公鸡不打鸣,哪有先生不说话。”
竟然把平时不爱言笑的蒋介石都逗笑了,可见胡适先生这首打油诗的不同寻常。
谢谢!!!
题赠胡适:
古月胡氏,
舌车适之。
——秦兴撰联
秦兴于二0二一年九月七日(农历八月初一)6:22宝塔山漆公寓楼421室
你喜欢听的大实话有哪些?
1、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2、法纪是块铁,谁碰谁流血。
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4、雪怕太阳草怕霜,人怕没钱情怕伤。
5、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人不言自能。
6、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
7、落叶才知秋,落难才知友。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9、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10、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
11、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
1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敢二干三成功。
13、百学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练。
14、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15、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6、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17、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18、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19、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20、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21、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22、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23、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24、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25、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26、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27、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28、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29、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30、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2、谦受益,满招损。
33、邻居好,赛金宝。
34、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35、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36、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37、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38、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9、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4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1、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42、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43、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44、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45、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46、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47、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48、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49、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0、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51、人心齐,泰山移。
5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5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54、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55、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
56、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57、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
58、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59、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60、家里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外人欺。
61、人生万里路,走好每一步。
6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63、树烂先烂根,人坏先坏心。
64、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65、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嘉奖。
6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6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68、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69、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0、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71、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活动。
72、问心无愧,做人不累。
73、人没钱不如鬼,汤没盐不如水。
74、不靠泪水博同情,只靠汗水赢掌声。
75、老乡管老乡,共同建小康。
76、前怕狼,后怕虎,躲在被窝里怕老鼠。
77、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78、脚踏两条船,迟早要翻船。
79、天气阴了总会晴,名誉脏了洗不净。
80、世上莫过手足情,打断骨头连着筋。
81、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82、荣华花间霜,富贵草上霜。
83、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84、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
85、心存一点公,不怕刮冷风。
86、做人德为先,做事勤为先,待人诚为先。
8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88、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89、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90、天和日月明,地和万物生,人和福寿增,家和万事兴。
关于【青岛小升艺网络科技在哪】和【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一生有几个儿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