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石网络科技怎么样,极品翡翠手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好像女人总是对玉镯有蜜汁倾心,一姐也是,拥有一个极品翡翠手镯就感觉。。。。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传情达意的翡翠玉镯是如何在玉雕师手中蜕变为一方美物的。
看料:并不是每一块玉石材料都能够制作手镯,要对翡翠原石的颜色、水头及裂纹有初步了解,需要无大绺大裂的材料方能作为制作手镯的原料。
仔细观察材料,因料施艺,看是否是适合出手镯的料子。
去皮:用玉石切割机来切割材料表皮。玉石切割机的刀片上镀有金刚沙层,能准确、快速的进行切割。
然后再仔细观察,对原石的颜色,水头,及纹裂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看哪里更适合用来切手镯。这一步又称为开石。
切料:根据材料色带的走向、格路以及手镯规划数量等,对材料先进行切法的规划,再用切料机定切,将材料用切料机切割成片状,每一片的厚度都达到手镯的厚度。切片常见的方法大多为片切割法、线切割法和铊切割法。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考虑翡翠原石中水头的长短及不同的翡翠物品的厚度。
手镯定位:看料设计,对每片材料进行仔细勘察,避开裂纹,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进行设计,绘出手镯的形状。这是制作翡翠手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保证整体镯体无任何瑕疵纹路。所以说,给翡翠手镯定位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
取料:用套环机按照之前画好的线,换上相应圈号的钻头,开始套环,在套环的过程中尽量要保持有水,否则翡翠很容易裂开的。
让套环机吸出相应的圆柱形镯胚,再以同样的方法将镯条与镯心分离。
打磨:打磨又分粗砂打磨、细砂打磨、白胶打磨三步。
将镯条外圈内圈都仔细打磨成形,去掉边角,再按以上三步对初具镯形的玉料用相应的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使得手镯更加圆润。
抛光:这是一个相当于现代照相技术中的磨皮功效。是加工翡翠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行业中素有三分工七分抛的说法。抛光一般分为粗抛、修整线条、修整光面、正型、增亮、清洗六个步骤。它使得手镯看起来更加有光泽、更加温润。
就是经历了这么多繁复的工序,玉镯才得以蜕变,成为完美之物~
以下进入手镯鉴赏时间~都是美物啊!能拥有一个一姐也就没有遗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有人因为脂批留下的线索,认为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也有人因为第三十七回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认为湘云最后和宝玉白头偕老。关于湘云的结局,前八十回里只有第五回的判词、曲子及三十七回的回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都没有一锤定音的力量。如果湘云的结局只与宝玉、卫若兰这两个人有涉,那么我倾向于她最后和卫若兰在一起了。
湘云不可能与宝玉有婚恋关系说湘云与宝玉没有产生出婚恋,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回的判词、曲子排位顺序和曲子《终身误》、《乐中悲》的内容。
先说判词的排位顺序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一共有十一首。并列排在首位的是黛玉和宝钗;紧跟着排在第三位的是元春;第四位是探春;第五位是湘云;第六位是妙玉;第七位是迎春;第八位是惜春;第九位是凤姐;第十位是巧姐;第十一位是李纨;第十二位是秦可卿。
从排位来看,这顺序是以每个人在宝玉心中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的。黛玉是宝玉的知己恋人,宝钗是宝玉的结发妻子,她俩并列首位,可见在宝玉心中有恋爱和婚姻关系的人地位最重。元春是宝玉的胞姐,贾府兴亡的关键人物,也只能屈居于她们之后。
湘云和宝玉可以算作是发小,有友情、亲情的双重情感。而且他俩性格还特别投契,宝钗曾说:“他(湘云)再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癖性好顽都合式。”
假如湘云后来嫁给了宝玉,与他在贫贱中相伴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样的恩情,再加上儿时就有的亲昵,其在宝玉生命中的意义不会比黛玉、宝钗小。就算判词的排位不及黛玉、宝钗高,起码也应该比元春、探春高。但事实却是,湘云排在第五位,低于元春、探春,这不会是与宝玉产生过婚恋的人该有的排位。
有人认为曲子《枉凝眉》属湘云和妙玉,以此作为湘云与宝玉有婚姻的证据。我认为,曲子的排位顺序与判词的排位顺序是相对应的,排位在前的《枉凝眉》不可能与分列五、六位湘云和妙玉有关。
第五回一共有十四首曲子,除去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和最后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中间的十二首与判词一样,都分别对应着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某个人。
第一首(已除去首尾各一首)《终身误》,讲述的是宝玉和宝钗的不幸婚姻;第二首《枉凝眉》有争议,放到后面再说;第三首《恨无常》属元春;第四首《分骨肉》属探春、第五首《乐中悲》属湘云、第六首《世难容》属妙玉、第七首《喜冤家》属迎春、第八首《虚花悟》属惜春、第九首《聪明累》属凤姐、第十首《留余庆》属巧姐、第十一首《晚韶华》属李纨、第十二首《好事终》属秦可卿。
不难发现,曲子的排位顺序和判词的排位顺序是一样的,不应该随意打乱,湘云的曲子不可能越至元春和探春的曲子之前。
如果说《终身误》属宝钗、黛玉,《枉凝眉》属湘云、妙玉,那第五首、第六首又何须再写《乐中悲》和《世难容》呢?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合在一起,曲子也合在一起倒能说通。只是,湘云和妙玉没共判词,却在共了《枉凝眉》之后,又各有一首曲子,实难说通。这不仅是打乱了顺序,连基本的写作章法也乱了。相信能写出傲视文坛的《红楼梦》的作者,不会犯这么拙劣的错误。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从《枉凝眉》的曲名和歌词来看,整部《红楼梦》中,只有黛玉的特色与之最契合。
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妹妹眉尖若蹙”,于是赠她表字曰“颦颦”。这个表字从此与黛玉密不可分,宝钗曾多次唤黛玉为“颦儿”或者“颦丫头”,贾母也曾唤黛玉为“颦儿”。颦,就是皱眉,即凝眉。如果这个曲子与黛玉无关,作者大可以另换一个曲名,以免造成误解。既然作者用了这个曲名,其意就是要你把它和黛玉联想在一起。
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下世投胎的主要目的是为还泪。爱哭,也是她的一个重要特色。《枉凝眉》的后面三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又与黛玉爱流泪的特色高度契合。
作者把黛玉的两大特色都融入了《枉凝眉》中,很显然就是让你别往别处想,它就是黛玉的。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终身误》的曲词内容来看,宝玉的一生中,与他有过爱情、婚姻纠葛的人,只有黛玉和宝钗,再没其他人了。他先是守着和宝钗的婚姻,心里头念着黛玉,后来万念俱灰,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他的生命中哪里还能安插下湘云。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湘云的曲子里只有一个“才貌仙郎”,她这一生没有嫁两次。“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三句说明湘云初婚时是甜蜜如意的,其幸福程度可弥补回幼时所历经的坎坷。可见那时候家族尚稳定,生活和美,不像是抄家之后落魄流离时与宝玉相遇。
既然她只嫁了一次,而且是在家族未倾之前就已出嫁,这个“才貌仙郎”不可能是宝玉。宝玉必须得和宝钗结婚,在家世落败后,他们的婚姻还维持了一阵,他给不了湘云富贵祥和的婚姻生活,哪怕是短暂的。
判词、曲子的排位顺序及与各自命运相关的曲词都说明湘云和宝玉没有婚恋关系。
湘云与卫若兰第三十一回,湘云来贾府,黛玉、宝钗、迎春都调侃湘云往昔的淘气,王夫人说:“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透过王夫人的话,我们知道湘云小小年纪便有了婆家,但终至前八十回,都不知道对方是何人。只有【戚序本】在这一回的回末有个提示:“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此回中,正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批里提到的麒麟,是宝玉在清虚观的张道士手上得来的。宝玉正是听说湘云有个相似的麒麟,才特意留着,等湘云来了送给她。
三十一的回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见这个麒麟与湘云的婚姻有关。
“双星”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白首双星”意味着湘云婚后与丈夫在短暂的相聚后便长期分离,白首相盼。这个寓意恰合了湘云在第五回的曲子:“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上文已经分析出,湘云的“才貌仙郎”与宝玉无关,这个与湘云白首遥望的人便极有可能是脂批透露出的、佩戴有婚姻寓意的金麒麟的卫若兰。
湘云与卫若兰在历经了短暂的幸福婚姻后,便像明代才子杨慎与其妻黄娥一样长期分离,却又两相牵绊。宝玉则在历经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多重挫折之后弃绝红尘。他与湘云在各自成家后,便失去了交汇的契机,尽管他们是性格合式的好朋友、好兄妹,也只能各走各的人生路,各自天涯,各自珍重。
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前门西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朱德老总亲自率人在这里迎接一辆从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
这辆列车拉得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其实,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组成。
其中,最核心、最大的、也是最难运输的就是“碑心石”。
根据建筑设计,碑题石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0.6米,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根据我国的传统,石碑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如果尺寸较大,可以将碑座和碑帽用相应的石头拼接。
但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深远、非同儿戏,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牢记革命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
所以,赋有深远意义的“碑心石”更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
再结合施工经验,要想做出这么大的碑心石,就要找到一块厚度多达3米的石料毛坯。
如此算来,石料毛坯重达320吨以上。
上哪里寻找这么大的碑心石?找到后又怎么运输?这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委员会犯了愁?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块碑心石的来龙去脉和运输过程。
1. 找:千里挑一,优中选优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征集,并派出专家不远千里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走遍了各大山脉,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最终选定了青岛崂山的一块黄岗岩大石料。
这块石料采自崂山最西端浮山的大金顶上,石质均匀,石英含量较多,韵母较少,质地非常坚硬,而且,耐风化,颜色素雅;品相、质地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说得形象点,这一带的黄岗岩有一种“永垂不朽”的品格。
石材找到了,具体选择哪一块开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毕竟,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件隆重而又庄重的事情。
所以,选择的毛坯石料绝对不能有裂痕,哪怕是再小、再细也不行。
这就要求专家们现场验证石料有没有裂纹。
一番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水浇。
这是一个生活常识,因为有裂纹的地方会留下明显的水渍。
于是,在确定好毛坯石料开采的具体位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师傅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在预定位置周围凿出了一条深沟,在深沟里灌满水,然后,在毛坯石料上面反复浇水,以此来检查石料有没有裂纹。
就这样,石匠师傅们观察了六天六夜,不仅没有发现裂缝引起的水泡,而且,深沟里的水位也没有下降。
这就意味着这块石料可以使用。
对于现场的工匠师傅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让师傅们非常高兴。
就这样选好了开采位置,可是,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那就是如何开采的问题。
毕竟,在当时,没有电钻,也没有特种掘砌设备。
但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后者”,与革命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2.采:石匠师傅们一锤一锤地凿出一块300多吨的碑心石没有电钻,没有特种掘砌设备,那就采用放炮的方式吧。
可是,在当时,放大炮害怕把来之不易的石料炸出裂痕,只能放小炮,可是,放小炮又无法将石坯从岩壁上分离出来。
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决定用人工抡大锤的方式将石坯从岩壁中凿出来。
结合施工经验,石匠师傅们沿着石坯周围凿开了一个两米多的槽,再沿着石坯底部横向凿开很多楔子,然后,大家一起喊着号子,一起抡大锤,慢慢地凿开了。
就这样,在数百名石匠的努力下,凿出了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单采掘这项工程,就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
随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军队派出警卫班在现场守护,甚至,还派出海军和陆军部队驻扎在青岛浮山,全程保护这项重点工程。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采出了这块300多吨重的毛坯石料,让人兴奋不已;可是,又一个难题浮出水面,那就是怎么将这个庞然大物运送下山,在当时,山上没有可以行走的路面,想把这块300多吨的巨石运到山下着实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3.运:给巨石安上“轮子”,15公里的路程走了一个月为了将这块石头安全地运送下山,青岛市特意成立了搬运委员会,并研究决定,将这项搬运任务交给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来做。
从浮山石料厂到青岛铁路专用线装车点,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这段路程约15公里,崎岖不平,七高八低,别说是搬运巨石,就是行人也难以在这里步行。
碍于这种情况,本打算在这里铺一段临时铁路,可是,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跟不上,所以,也就没有采用这种办法。
思考来,思考去,最终,大家决定靠人工运输。
别说用人力搬运这么重的巨石,就是搬运100斤左右的石头,也非常费劲。
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为了减轻困难,施工人员只能对这块毛坯巨石进行“瘦身”。
第一次瘦身时,他们将石料上面削平,减轻质量,这次加工后,石料重量减为280吨。
然后,施工人员将这块280吨的毛坯巨石从开采地点运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进行清洗,发现没有出现裂纹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又进行第二次瘦身,石匠师傅们将毛坯石料初步打造成纪念碑粗型,再一次减轻了石料的重量。
经过这一次加工,毛坯巨石的重量减到了102吨。
瘦身之后,就开始运输了。
这时,一位叫张合符的老起重师傅提出了一个运输建议:滚杠。
也就是先铺上一段移动铁轨,上面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上面垫上方木,再铺上钢板和木板,这就相当于给巨石安上了轮子。
在前进过程中,钢轨和钢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缓缓前进了。
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才从浮山石料厂安全地运到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全程15公里,运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有些缓慢,但是,每一公里都浸染了施工人员的血汗和智慧。
这就是劳动人民的勇气,也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采用这种方式,在短途中运输已实属了不起,可是,接下来,要将这块巨石从青岛运送到北京,谈何容易?
4.半路上的惊魂一幕,让施工人员紧张万分1953年8月的一天,济南铁路管理局调度室的调度长袁遐庐接到一个电话:“现在需要往北京运送一块花岗岩巨石,无法用现有车辆装运,特请求调配一辆120吨的平板车。”
可是,济南铁路管理局只有载重40吨和60吨的车辆,根本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随即,他们向铁道部请求调入载重120吨以上的平板车和特殊加固器材。
不过,当时条件有限,在我们国内,这种平板车还没有生产出来。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求助苏联。
苏联派出专家到济南和青岛实地考察后,决定从二战中待存的军用物资中查找是否有这种大型车辆。
幸运的是,经查找发现,他们确实有这种车辆,随后,苏联将空车借给了我们。
但是,借来的平板车最多也只能运90吨,而两次“瘦身”后的毛坯石料多达102吨,这大大超出了额定载量。
为了能顺利运输这块石料,石匠师傅们又对它进行了一次“瘦身”,经过第三次加工,将这块石料减到了94吨,连同束车设备和垫木,共重100吨。
就这样这辆专列从青岛出发,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胶济线上缓缓向济南驶去。
为了安全起见,在整个运输工程中,由警卫排全程护送,并由公安机关派专人随车监护,沿途各站站长亲自接车。
可是,尽管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在路上还是出了“意外”。
当专列到达德州时,需要更换车头。
司机一时紧张,挂车时将车厢撞出了十几米远。
看到这惊魂一幕后,众人的小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上,他们担心千辛万苦运下来的毛坯石料经不起这一撞。
警卫排长赶快下令停止前进,随即,用水把石块浇了个透,看看有没有出现裂纹。
幸运的是,第二天一检查,光滑的石面上没有出现一丝水渍,这就证明这块石料毫发无损。
这个“小插曲”既让人紧张万分,又让人惊讶不已。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的毛坯石料安全地运送到北京,全程历时半个月的时间。
这一天,朱德老总亲自带队来到北京西站,迎接这块碑心石进京。
之后,工匠师傅们又采用同样的办法,将这块碑心石运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当时,北京西站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足千米的距离,工匠师傅们花了足足3天的时间才安全地运送到位。
据统计,为了运送这块碑心石,先后有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最后,在天安门广场,工匠师傅们对碑心石做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此后,青岛又分两批将138块底座花岗岩石料运送到位,这些石材大小不同,大的如方桌,小的如板凳。
毋庸置疑,众多石材中,那块碑心石最为难运。
现如今,北京西站早已不存在,而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最后,补充一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向北,朝向天安门,碑心上雕刻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8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为了写好这8个字,毛泽东写了3幅交给工作人员,然后嘱咐他们要请专家们多提意见,确定哪一副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挑出单个字重新编排;当然,如果写得不够好,还可以重写。
碑身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共有150个字,全部是小楷字体。
就是这一篇碑文,周恩来前前后后写了40多遍,最后,选择了一篇最好的。
运送碑心石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坚硬的碑心石上刻上这些碑文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毛泽东的8个题字是在信纸上写的,每个字只有两寸大小,要把这些字雕刻在碑心石上,就要放大20倍,比如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
工作人员只能将两寸大小分的毛笔字投影到碑心石上,然后,用光影将字描下来。
考虑到碑心石又硬又脆,雕刻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裂纹。
所以,工作人员只得用胶皮覆盖在碑体上,雕刻的时候,再把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
然后,再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岩上来回的“打”,就这样,才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
最后,又以紫铜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使其300年不变色。
碑题和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破土出头勇敢生?
破土出头勇敢生,自然。
初生牛犊不怕虎,可嘉。
关于【开石网络科技怎么样】和【极品翡翠手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