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沐晟网络科技怎么样,明朝攻打越南属于统一战争还是侵略战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越南史载:越南历史开始于旧石器时代,在前600年左右出现东山文化,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话传说提到约四千年前出现最早的王朝鸿庞氏。
可见做为越南跟中华大地的性质一样,是有自己发源地的,文化形成时间也比较早,也有自己的民族人种。从上述可知,越南是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的。
明朝打越南战争这一时期其实属于越南的第四次北属时期,之前还有三次的北属时期。
据资料记载:从前207年或前111年开始,越南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几乎连续地被中国统治,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走向独立。由于中间存在较短时间的中断,故历史学家将10世纪以前中国对越南的统治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次北属时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第二次北属时期(43年-544年)和第三次北属时期(603年–939年)。在五代十国时越南从中国独立后又过了几百年,越南再次短暂被中国的明朝所统治,称为安南属明时期(1407年–1427年),共20年。此后越南再也未被中国统治过。
综上所述,越南历史上共有四次北属时期,如题我们来着重看看越南的第四次北属,即明朝越南战争:
一,战争起因。1403年,朱棣登基成为明朝新一任统治者,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就想重现之前的宗藩体系,就是所谓的万邦来朝,威我大明雄风。此时时的安南国即越南国内的陈朝已被推翻,皇位被权臣胡季犛篡得,建立胡朝。可这位胡皇帝在假意臣服明朝后并不安分,屡屡扰乱中越边境。此事对于欲威霸四方的朱棣来说,无疑是被看做动了自己的奶酪,盛怒至极,遂发兵南下征讨之。胡朝的不安分最终引发了这场毫无悬念的明越战争。
二,战争经过。朱棣对于越南的不安分,出兵八十万南征之,一路浩浩荡荡向越南挺进。由于胡朝在外不断骚扰进犯,对于自己国内也不是一个好政权,其种种倒行逆施也使民众生活叫苦不堪,所以在明军大部队到来之际反而纷纷给予支持,期盼一同打倒助纣为虐的胡朝军队。结果可想而知,胡朝军队本来就不敌明君,加上民众也不支持,所以明朝大军一到立刻就投降归顺了。平定越南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此战更是显现出明朝的强大。
三,战争结果。明朝军队平定越南胡朝后,并没有收兵回朝任由越南人自治,而是将越南直接纳入明朝板块,从此形成了越南的第四次北属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后由于越南地界偏远,乱民频频,实难管理。持续和他较劲实乃劳民伤财,最终明朝放弃了去越南的统治。
总结:明朝对越南的统治是越南的最后一次北属,相对于明朝来讲越南确曾隶属于我华夏大地,但对于越南历史来讲,这实属整个越南历史中的一个时期罢了。如题所问,到底明越战争的统一战争还是侵略战争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说说自己的看法吧。谢谢!
朱元璋收养20多个儿子?
“养子”在元末明初称“义子”,朱元璋本人就是“义子”制度的受益者。所以他在大量收养干儿子的同时,对这些人也是既利用又提防。打天下的时候干儿子们都姓朱,坐天下的时候就让他们都恢复本姓,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
在这所谓的二十多个“义子”之中,有名有姓的不过十来人,今天笔者想聊一聊其中成就最大的五个人: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和平安。
西平侯沐英沐英是凤阳定远人,生于蒙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当时老朱本人还没有儿子,让妻子马氏把沐英当亲儿子养,所谓“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
青年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即使在朱元璋长子朱标出生之后,老朱和沐英之间的感情依然十分深厚。当沐英逐渐成人之后,朱元璋安排他从帐前都尉开始做起,一步步做到广武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汤和率领大军南征福建,沐英随军出征,颇立功勋。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彼时的朱元璋早就定了今后由亲儿子领兵戍守边疆的大政方针,在此之前,必须解决干儿子们的姓氏问题。毕竟很多“义子”跟着自己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让他们恢复本姓,难免其中有认不清形势的。到时候父子反目,史书上就很难看了。思来想去,老朱认为从沐英着手最为稳妥。
岁戊申,是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命英复姓曰:“不可使其本宗乏嗣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八》
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沐英连续升任大都督府佥事、同知大都督府事,进入帝国的中枢军事管理体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沐英奉旨抚谕西河。次年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同卫国公邓愈一起西征,史称“渡黄河击败番寇,直抵昆仑山,大俘获而还”。因为这场大功,沐英获封西平侯,赐世袭铁券。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西平侯沐英征洮州,擒故元国公脱火赤,从魏国公徐达北征沙漠。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沐英开始人生中最辉煌的经历:征云南。白石江破达里麻,大理擒段世,以三段式火枪射击法大破三十万麓川大军。沐英坐镇云南,恩威并施,莫敢不从,朱元璋老怀大畅,曾经当面夸奖昔日的养子:“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沐英所建大观楼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薨逝。沐英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竟于当年六月也不幸去世,享年48岁。讣报传回南京后,史书上对朱元璋的反应是这样记录的:“上哭之恸”。老朱是铁石心肠之人,能让他掉眼泪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按照规矩,侯爵死后应追封公爵,但是接连痛失爱子的老朱决定破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赐谥曰昭靖。
沐英死后,其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沐春死后由于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爵位。沐晟此后依靠在郡县安南时的战功进封黔国公,而黔国公家族世镇云南,真正做到了和明朝共始共终。
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泗州盱眙人,其母是朱元璋的二姐。元末大乱,李文忠之母早逝,其父李贞带着他四处流浪。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打听到朱元璋在滁阳,李贞带着儿子前去投奔。朱元璋从小和二姐感情深厚,看到外甥以后十分高兴,给他取名朱文忠,当亲儿子来养。
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上喜甚,因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
李文忠天资聪颖而又勇武过人,很早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在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多年交战中,李文忠扼守严州,狠狠地掐住了张士诚集团的咽喉之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总攻,徐达、常遇春兵围苏州,李文忠取杭州。当年年底,李文忠升任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复姓李氏。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旨随常遇春征迤北,一路进克元上都。常遇春暴卒于军中之后,诏文忠代领其众。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李文忠封征虏左副将军,总兵北伐。当年五月进克应昌,俘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太子妃陈答里等宗室亲贵无数。
南京李文忠墓园
年底大封功臣,李文忠以赫赫战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三路北伐,此次徐达失利,李文忠也损失了宣宁侯曹良臣等,算是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处黑点。不过在此后几年内李文忠多次出塞,连斩宗王朵朵失里等,算是将功折过。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患病,次年三月去世,享年46岁。追封为岐阳王,赐谥曰武靖,命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
大都督府同知何文辉何文辉,滁州人。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朱元璋攻克滁州,将14岁的何文辉收为义子。何文辉能力出众,史书记载“上爱之,抚育教训如诸子”。一路从总制升为天宁翼元帅。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之时,何文辉随同出征,战后因功升为同知南昌卫指挥使司事。随后又以战功进江西行省参政。
甲戌,大都督朱文正遣参政何文辉、指挥薛显等讨新淦邓仲谦,斩之。—《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此后何文辉进封江西行省左丞,以征南副将军的身份随汤和讨平福建,回京之后又扈从朱元璋北巡。河南全境平定之后,何文辉拜河南卫指挥使守潼关,又在定西击败王保保所部元军。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何文辉升任大都督府佥事。笔者以为朱元璋在开国前期对于义子们有明显的抑制之举。以何文辉为例,当初地位比他低的薛显,被封为了永城侯,何文辉一无所获,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此后何文辉跟着傅友德西征,以功进封大都督府同知。洪武五年明军北伐,何文辉奉旨督兵巡视居庸关。由于多年的征战,何文辉身上有些暗疾,不久就回乡治病,并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去世,享年36岁。
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司马徐司马,扬州人,9岁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以总制的身份守金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进封金华卫指挥同知。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随李文忠北征,获故元宗王庆生。洪武三年进封杭州卫指挥使,洪武九年升任河南都指挥使。由于从小收养的感情,朱元璋对徐司马有一个爱称“马儿”。
丙辰朔,遣使赍敕谕宋国公冯胜曰:“今天象有警,占在大梁,乃尔所封之地。尔今正在彼处,当早夜谨畏。王之宫殿已成,王城内外护卫严密,马步卒士各加训练。其在尔左右为围子手者,王府有马毋令牧於远地。常令两军守一马军,皆须精锐者。但有异闻,即乘马至报。尔就语都指挥马儿,亦宜慎防察人动静。”马儿即徐司马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蓝玉剧照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川发生月鲁帖木儿之乱,朱元璋让凉国公蓝玉前去平叛。由于此时蓝玉尚远在甘肃,因此都督聂纬、徐司马、四川都指挥使瞿能率所部及陕西步骑先行出兵征讨。月鲁帖木儿之乱平定之后,徐司马又跟随前军都督佥事何福讨平越嶲之乱。当年年底回到成都之后染病,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去世。
徐司马和何文辉一起并称为贤将,《实录》也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可惜其在四川那一段和蓝玉的共事经历,让他在死后还被追论为蓝党,二子皆获罪。
司马好文学接人,温然谦恭,为政以惠爱为先。所至抚绥士卒,拯恤贫困,甚得人心,尤敬士大夫。公事之隙,退居一室,讲论终日,萧然如韦布之士。自少富贵,家无余赀,人称其贤云。—《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四》
后军都督佥事平安平安小字保儿,滁州人。沐英、何文辉、徐司马都是父母双亡,但是平安他老爹平定活得好好的,为何会成为朱元璋的养子呢?不解。
平定在明朝建国时的官职为济宁卫指挥佥事,随常遇春攻克大都时阵亡,平安袭职,后升任密云卫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
《明史》称平安“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也曾经跟着朱棣出塞,但却始终不获重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朝廷派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统兵平叛,平安只是一个“列将”。直到曹国公李景隆接任之后,平安才出任前锋。
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的白沟河之战中,平安率领骑兵冲锋,朱棣手下大将房宽、陈亨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平安所杀,这一战最终靠着一阵妖风吹断李景隆中军大旗才扭转了战局。
明日再战,安击败燕蒋房宽、陈亨。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朱棣剧照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平安在夹河击败燕军大将薛禄(后封阳武侯)。八月,又在杨村击败燕将李彬(后封丰城侯)。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三月淝河之战中,平安阵斩燕军猛将王真。四月,又在小河之战中斩其大将陈文。因此当四月底朝廷大军在灵璧崩溃,平安被俘之后,燕军官兵无不高呼“吾属自此获安矣!”
当时为了安抚人心,朱棣没有处死平安,只是将他押往北平,交由世子朱高炽看管。朱棣登基之后封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升其为后军都督佥事。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即将巡幸北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朱棣的这次北京之行,是为迁都做准备,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平安明白永乐皇帝的心思,用自杀换来了儿孙的安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棣下旨给平安之子平宏指挥使禄。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将至,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结语:朱元璋收养众多义子,是其早期子嗣单薄之时的无奈之举。这些义子或充当亲信卫士,保卫自身的安全。或出任监军,随武将一起镇守。可以说为明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总体来说,除了被追论为蓝党的徐司马,朱元璋毕竟没有对义子们举起屠刀,多少保存了一些父子之情。
朱文英(沐英)、朱文忠(李文忠)、朱文辉(何文辉),这些人之所以在大明建国之初纷纷恢复本姓,笔者以为也是老朱对他们的保护。毕竟已经有了那么多亲儿子,干儿子倘若不识好歹,多少也会对圣明有损。
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
明朝国祚近三百年,要论起时代显赫,只有两个家族了,一个是世镇南京的魏国公徐氏,另一个是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氏。
但是相比于徐达家族,南京人多嘴杂,高官多,事情少,镇守勋贵魏国公徐氏慢慢沦为吉祥物了。
而云南的黔国公府,在云南、缅甸一带威望极高,常年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叛乱,堪称军政、民政一把抓的封疆诸侯。
那么为什么黔国公沐氏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呢?为明王朝镇守三百年云南边陲。
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沐英,平定云南功勋卓著沐氏之所以能够获得世代镇守云南的待遇,首先必须要感谢他们有个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的祖宗,第一代西平侯沐英,死后追谥黔宁王。
沐英八岁就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二岁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十八岁开始就在军中担任要职。明军南下攻打福建的陈友定的时候,沐英率军从江西向东进攻福建,履历战功,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获准恢复沐姓。
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沐英出任镇国将军,不久升任大都督府同知,参与全国军队的管理,沐英虽然年少,但是遇到事情非常果断,处理问题明确快速,没有任何疏漏,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称赞和器重。
洪武九年十一月,沐英被任命为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沐英与邓愈兵分三路,一直打到昆仑山,班师而回。沐英因功被封为西平侯,世袭罔替。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蓝玉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盘踞在云南元朝残余。沐英与傅友德率主力进攻到曲靖,元朝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万抵御。
两军在白石江两岸对阵,沐英劝阻了傅友德立即渡江作战的计划,派遣数十人从下游潜水渡江后,吹响号角,制造主力大军已经渡江的假象,扰乱敌军。
明军趁元军阵营混乱渡江作战,登上对岸后,与元军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明军俘虏两万多人,沐英将他们都释放回家。元军战败的消息传到昆明,元朝梁王自杀,明军兵不血刃拿下昆明。
洪武十五年,沐英与蓝玉率军攻打大理,盘踞大理数百年的段氏据守下关抵御明军。沐英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和蓝玉亲自进攻下关,同时派人从背后攀爬到苍山上,居高临下策应大军。
沐英身先士卒,骑马渡河率领大军作战,明军士气高涨。段氏军队被明军气势震慑,阵势混乱,全军溃败,被明军生擒。随后,沐英与傅友德率军又平定云南其他地方,至此云南大部归入明朝统治。
沐英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受命镇守期间,深得上下民心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云南。沐英镇守云南期间,大力发展屯田,注重军队屯田,同时从周边迁入汉族百姓进行屯田,解决云南驻军的粮食问题。
沐英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云南的农业生产。同时大力引入商人进入云南,运入粮食、布匹和食盐,促进当地的商业活动。而且沐英整修入滇的道路,保护云南的运输线,促进了云南的农商发展。
沐英还注意发展云南的教育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在云南设置府学、州学、县学,选择民间优秀的土官子弟入学,对当地土人进行汉化教育,维护当地的稳定和发展。
沐英治理云南的成果,深得朱元璋和云南民众的认可。有一次朱元璋召沐英回京,云南各族官吏“无老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沐英死后,在云南有民谣流传:“孰为我父?孰为我母?无母奚居?无父奚附?天梦梦乎,莫恤我穷乎!”可见民众对沐英的爱戴。
有才能的人历代都有,但是沐英一族怎么能够获得朱元璋的信任呢?这就不得不提沐英对朱元璋的忠心,沐英的去世,就反应了沐英对朱元璋一家的深厚感情!
沐英从小就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养子,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没有儿子,就把沐英当儿子养育,因为多年的抚养,沐英也把二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朱标出生后,真心实意地把朱标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爱护。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还在前线带兵的沐英得到消息后,极度悲痛,以至于都咳血了,好不容易才修养过来。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沐英哭得十分伤心,不久就在云南病逝,年仅四十八岁。
有些人在讨论沐英一家是怎么逃过朱元璋对功臣的清理的,这个想法可真的有点搞笑了,朱元璋的屠刀从来就没有对准过沐英。
从朱元璋留沐英镇守云南十多年就能看出来,他虽然没有像对儿子一样封沐英为王,但却是将他当儿子一样对待,以他为西南边陲的藩篱,这是朱元璋的皇子才有的待遇。
云南土官的屡降屡叛,让明王朝知道,必须有足够的力量镇守云南到现在为止,云南依然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采用羁縻政策,由当地的土官领导地区,仅需向中央政府定期朝贡即可。特殊时期服从政府的征召,参加作战,具有高度的民族自治特点。
因为各族土官的高度自治,所以经常把本族民众当做自己的私产,对中央朝廷的忠诚经常受到动摇,总想挑战一下权威。这种情况数千年来,在云南屡屡发生,唐朝时云南大理就出现了强大的南诏国,令唐玄宗多次派出的大军屡屡受挫。
明朝初期,云南算是时隔七百多年,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怀抱,父母和子孙时间长不见面关系都淡了,更何况是两个地区呢。明朝自从占领云南后,云南各地土官多次叛乱,尤其是以麓川的思氏政权,多次反叛,威胁云南边陲的安危。
沐英在世时,就曾两次粉碎麓川思伦发对定边的侵犯,第二次更是爆发规模庞大的定边之战。沐英之子沐春镇守云南期间,麓川又发生叛乱,沐春将其击败。
沐英次子沐晟镇守云南初期,麓川又再次叛乱,沐晟与征虏将军何福将其平定。沐晟以征夷左副将军之职,率军从云南进攻安南,因攻占重镇多邦,并且生擒黎季犛,被封为黔国公,从此沐氏世袭的爵位从西平侯,升格成为黔国公。
沐氏真正获得世镇云南的权力是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因沐晟征伐交趾和镇守云南的功绩,明仁宗为沐晟铸造征南将军之宝印,此后这方宝印,也成为沐氏镇守云南的标志。
正统初年,麓川思伦发之子思任发再度开始侵占土地,发起叛乱,从正统四年到正统十三年,九年时间,明王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发动数十万大军,先后四次发动麓川之战,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麓川的问题。
此后不久明朝在与瓦剌的战争中,遭遇“土木之变”,明朝的实力跌入低谷,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这时候在云南边陲,就需要由有实力有威望的势力镇守。
而黔国公沐氏已经在云南镇守已经经历沐英、沐春、沐晟、沐昂、沐斌三代五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云南有民谣:“于畎于亩,是耕是耔。维黍维稔以锛以僖。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终明一代,云南沐氏对明王朝都是忠心耿耿,与国同休关于沐英的姓氏来源,相传并不是因为他本来姓沐,后来他在军中建立的战功增多,朱元璋认为他在跟着自己姓朱不太合适了,因此想恢复他的本姓。
于是询问沐英,沐英回答说自己就叫朱英,深沐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其他的姓氏,朱元璋再三询问,沐英的回答都一样。朱元璋没有办法,就告诉他不能再姓朱了,既然你一直说深沐养育之恩,那你就姓“沐”吧。
正如沐英所说,沐氏一族深受明朝朱氏皇族的信任和器重,虽然后代子孙偶尔犯罪被罚,但一直都没有影响黔国公沐氏镇守云南的地位。
沐氏同样用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回馈了朱明王朝,明朝灭亡后,深受国恩的魏国公徐氏在南京城破后也投降了满清。
而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却一直跟随永历帝寻求恢复明朝,最终在咒水之难中,因拼死保护朱由榔,被缅甸兵杀害!
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儿子朱高煦却造反失败?
朱高煦真正能够起兵造反的年代里,明朝王爷们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劣了。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老爹从一个藩王身份起兵谋反,最终也对其他藩王做了很多的限制。
所以,楼主的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整个明朝对待藩王的态度与制度变化来看。
朱元璋时代1368年,出生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洪武为自己的年号。一统江山的朱元璋很快就面临如何守护自己江山的问题。于是他一方面以各种手段不断打击和消灭手下那些可能功高盖主的功臣,另一方则将自己的诸多子孙册封为藩王,分封到边境与内地的各个重要地区。他的24个儿子成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批地方藩王。
起初,深感力度还不足够的朱元璋又赐予了他的这些儿子们节制地方军政事物的大权。藩王们俨然就是一个个地方上的土皇帝。他们不仅可以靠自己的封地敛财,更可以不花一分钱的享受自己优越的生活,成为了当时全国生活的最滋润的一群人。他们的子子孙孙都能顺延他们的权力与待遇。
对待功臣刻薄无比的朱元璋
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继位后力主削藩,办的操之过急,引起了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三年后,朱棣成功占领当时的大明首都南京,朱允炆自焚而死,过去的燕王而今登基成了大明皇帝。
朱棣时代的转折点朱棣登基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做法,继续进行削藩。
受此影响:
一些原本受封边境,手握重兵的藩王被改迁到内地。
内地的藩王们也纷纷开始为求自保而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兵权与卫队。
一些地方官员也被朱棣调到中央任职。
当然,与这场打压藩王的潮流背道而驰的是朱棣自己又将3个儿子加封为新的藩王。其中次子朱高煦不仅有额外的卫队编制,还被受封汉王,封国云南。
但是一心觊觎皇帝位置的朱高煦迟迟不肯离开北京,并多次被揭发谋取太子之位,最终被改封到山东一带的青州。依然不死心的朱高煦继续滞留北京,并私自练兵,最终险些被朱棣废为庶人。
后来这位汉王终于在1426年集合了一帮乌合之众,起兵造反。结果,明宣宗御驾亲征,这位夕日不可一世的藩王不得不迫于形势,出城投降。为了掩人耳目,不让手下知道,平日里跋扈惯了的汉王居然只能走小路向明宣宗投降。
吕梁伟扮演的朱高煦
所以,朱高煦根本没有他老爹当年的那种谋反本钱。虽然靖难之役开始初期,燕王的势力非常薄弱,但好歹有自己手里比较精干的军队和班底。这些条件在朱高煦这里,一个都没有!
朱高煦之后的藩王谋反更为可笑借着自己叔叔造反这事,明仁宗借机继续削藩。他将更多藩王手中残余的卫队全部没收,并且制定了详细而严厉的律法来限制各地的藩王。从此,明代的藩王们不被允许离开自己的封地,不仅无权干涉地方事务,连自己的人生自由也受到了及其严酷的限制。然而依照祖制给予藩王们的优厚待遇依然没法改变。结果藩王们纷纷成为了靠多生子嗣来榨取国库俸禄的国家寄生虫。
到了16世纪初的明武宗正德年间,武宗皇帝亲信太监刘瑾,使得后者权倾一时。不少朝臣与地方大员也纷纷攀附其麾下,利用贪污所得,大肆孝敬。地方上的藩王及宗室,也是不食人间烟火,浑浑噩噩。他们当中受封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却因为周围人的阿谀奉承,开始忘乎所以,觉得自己有机会谋反做皇帝。地方上诸多对于武宗朝吏治腐败的控诉也被这位心比天高的王爷记在心里。
离经叛道的正德皇帝
这位安化王朱寘鐇平日里一直因自己长得相貌魁梧而沾沾自喜。在周围人的吹捧下,开始觉得有机会夺取年轻的武宗皇帝的帝位。他先是利用贿赂手段,在地方上扶持了两位军队要员,企图渗透到地方驻军中,获得武力支持。1510年,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为了贿赂刘瑾,在地方上横征暴敛,引起民愤。恰巧,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又数次侮辱军队士兵的妻子,引起了地方驻军的不满。又因为有蒙古人南下寇边,不少驻扎在陕西和甘肃的明军赶去交战。朱寘鐇便将自己封地周围的军政大员们都请到府上聚餐,当即要所有人加入自己麾下谋反。不少人迫于武力威胁,表示愿意加入这位安化王的队伍。自信心爆棚的朱寘鐇于是派出手下,将还没有对自己表忠心的地方官员们逐一杀害。两位引起众怒的高官也因此命丧公署。
随后,安化王的叛军火烧官府,释放囚徒,并夺取了附近黄河渡口的船只,正式宣布以讨伐刘瑾为名义起兵。当时陕西总兵曹雄得到消息,迅速派军队镇守附近的重地灵州,随即调遣更多部队从各个方向包围了安化王及其党羽的驻地。一些被迫表示参加谋反的地方官员这时候与曹雄取得联系,里应外合的调开叛军主力,将朱寘鐇等主谋轻易抓获。这场波澜不惊的王爷造反,仅仅进行了十八天,便被轻而易举的镇压了。朱寘鐇自己则被武宗下令去藩,处死。
驻扎在西北边境的明军
更为可笑的是,一直到安化王造反被平息,大明中央朝廷还不知道事态的发展,派遣大军赶来讨伐。走到半路,谋逆的主要策划者已经被押解过来。一些正义之士利用此次事变,弹劾朝廷的打老虎刘瑾成功,致使后者被抄家处死。但大明王朝并没有因此而焕然一新,事情过后,一切照旧。
作为一个远离政治,又脱离社会的藩王贵族,朱寘鐇的谋反可谓是自讨没趣,他的失败可谓是理所应当。然而也正是这种远离现实世界与正常社会接触洗礼的环境,造就了他的简单幼稚。可悲又可笑的供养制度给予了他进行谋反的物质基础。明代的官吏们可以动手镇压叛乱,却没办法更改国家祖制,这样注定了安化王的叛乱不会只是一个孤例。于是,安化王谋反被镇压不到十年,另一场地方藩王的造反又给了大明朝廷一记耳光。
相比搞即兴之作的安化王,宁王朱宸濠家族的变迁更加直观反映了明代藩王群体的兴衰历程。第一代宁王朱权是与明成祖朱棣并驾齐驱的地方军政要员,掌握北方重镇大宁的兵马抵御蒙古。在被朱棣剥夺兵权改封江西南昌后,从此醉心于文学、宗教和艺术,有着颇高的造诣和口碑。第二代宁王朱奠培虽无父亲的能力与成就,也在地方上以德服人。到了第三代宁王朱觐钧,情况便急转直下。这位王爷不仅巧取豪夺,还经常以宗室身份参和政治,诬告与弹劾朝廷中与自己有过节的要员,名声极差。
第四代宁王朱宸濠
武宗时候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更是贪得无厌,虽然自己能力低下,却也野心勃勃,妄图利用朝廷内部的腐败,谋得皇帝之位。武宗皇帝自己的诸多不检点行为,成为了他谋反的最好借口。为此,他不但是用尽各种方法为自己敛财,已经到了不惜谋财害命的地步。为了搜罗兵力为自己效力,更是与地方上的盲流豪强混在一起,四处招兵买马。
结果,他大张旗鼓的行为引得封地附近的官吏都知道了他的谋逆之心,纷纷上报朝廷。为了掩人耳目,朱宸濠利用自己厚实的家底,四处找机会贿赂地方官员和朝廷派来的宦官。
结果纸依然包不住火,他的行径在1519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明武宗命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南下处理,又要没收宁王的护卫,又要宁王将自己侵吞的民田吐出来。得到消息的朱宸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宣布立即造反。他的党羽集全部集合后号称十万大军,并且拥有各类船只千余艘。一行人沿着水路前进,利用明朝军队的腐败和战斗力低下,先后占领了长江沿岸的重镇九江、南康,平日里疏于防范的守军一触即溃。不少当地的军政官员虽然早已知道宁王有谋反之心,却也没有做任何应对措施,只想在自己的一官半职任上混日子了事。等到宁王真的宣布谋反,大家都大吃一惊。
宁王叛军所用的楼船
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的叛军接着开始猛攻江北重镇安庆。朱宸濠计划攻克安庆后进军大明王朝当时的旧都南京,将南京作为他进一步行动的大本营。
结果,已经回过神来的明军死守安庆,让宁王的叛军无法继续前进一步。大明王朝在这一带的封疆大吏王守仁此时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带领集合的兵马直接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兵力空虚的南昌很快被明军攻下,朱宸濠不得不放弃对安庆的进攻,回师江西来救。双方在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发生激战,主要由乌合之众拼凑起来的叛军不是正规军对手,全军败退支八字垴。孤注一掷的宁王下令用铁链将战船逐一相连,这样即利于防守,又使得胆小者不得逃跑,一副决一死战的样子。结果王守仁下令释放火船进行火攻。
宁王的十万大军便在一片火海中化为乌有,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他自己也和几个儿子一起被明军俘虏。整个叛乱虽然场面很大,声势响亮,也仅仅持续了一个月。期间,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不失为一场颇有看点的权力游戏。
然而,这些残酷的例子也在告诉我们:大明朝再也出不了造反上位的天子了!
关于【南京沐晟网络科技怎么样】和【明朝攻打越南属于统一战争还是侵略战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