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清东网络科技怎么样,雍正为何要违背正统建清西陵?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中的帝陵建制都是子随父葬,但是唯独到了清朝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这里改变了这种帝陵建制规则。
后世传言康熙临终前叮嘱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们,但是雍正继位后却将曾将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迫害致死,还圈禁了老三胤祉、老十胤誐以及同母弟老十四胤禵,因此后世有一种观点就是雍正没有遵循老爹康熙遗嘱,没有善待自己的兄弟,所以崇信佛教和道教的雍正担心死后愧对父亲康熙,于是他没有选择河北遵化的清东陵而是在河北易县开建了清西陵。
那么历史上雍正真是如此才改在清西陵建陵吗?那么他的儿子乾隆为何不追随他葬在清西陵呢?
雍正曾经在清东陵选过墓址,他也曾想过葬在父亲康熙身边清朝自顺治入关之后,顺治去世后就在河北遵化开始修建孝陵,也是清东陵之始,之后康熙也紧随老爹顺治修建了景陵,在雍正八年(1730年)时,雍正也开始着手准备修建自己的陵寝,于是他派工部的人赴清东陵范围内寻找属于自己的万年福地。
工部官员最开始在遵化清东陵范围内为雍正寻到了一处名为九凤朝阳山的地方作为万年福地,雍正于是派自己最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去查勘具体地理位置,结果胤祥回报给雍正是认为九凤朝阳山形局不全,不是最佳的万年福地,加之工部带回来的当地土质属于砂石土质。
砂石土质本身十分不适合作为墓地兴建地宫,因为砂石土质结构不稳,容易造成地宫塌方,更关键的是砂石土质还非常容易渗水,所以这种土质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建造帝陵。
当初顺治入关不久,满洲贵族并不太了解这些风水和土质构造,再加上顺治生前并没有营建陵寝,顺治又属于是英年早逝,在他死后墓址选择本身就非常匆忙,再加之当时满洲贵族不太了解风水和地质的问题,因此造成了顺治选择兴建的清东陵整体地质都不是很好。
到了雍正时期,此时清朝的满洲贵族已经具有很深的汉化影响,他们对风水堪舆和墓地地质也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所以说白了就是清东陵的风水和地质已经让雍正瞧不上眼了。
据清朝工部所编著的《工科史书》中就详细记载了雍正对九凤朝阳山风水位置和土地土质的不满,雍正曾传谕:此地(指九凤朝阳山)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因此雍正就推翻了工部给他在清东陵范围内紧挨着他爷爷顺治的孝陵和父亲康熙的景陵所选择墓址九凤朝阳山,雍正随后命胤祥带人再次去寻找万年福地。
后来胤祥带着风水堪舆方面的人才终于在河北易县永宁山太平峪为雍正探访到了万年福地,现在从地理位置来看雍正的泰陵位置确实非常不错,泰陵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依山傍水的位置确实非常不错。
因此当时胤祥上报给雍正时曾称永宁山太平峪墓址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也觉得十分满意,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孝为先,在雍正之前的历代帝陵制式都是子随父葬,所以雍正如果主动同意想把永宁山太平峪选做自己的墓址,那有可能就会背上不孝的名声。
因此雍正内心虽然很喜欢永宁山太平峪这个位置,但他不能率先同意,于是雍正看完胤祥呈报永宁山的奏折之后传谕旨: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
雍正这意思就是地理位置虽然好,可是它离爷爷的孝陵还有老爹的景陵太远了,让大学士和九卿们商量一下这地作为墓地可行不可行吧。雍正这一下就等于把皮球踢给了九卿和大学士们。
九卿和大学士们也不傻,他们当然知道雍正心里其实是对这块墓地十分满意,否则雍正为何不像之前的九凤朝阳山那地方似的直接自己就给否了,还让大家商量干啥。只是雍正碍于如果自己决定的话违背了子随父葬的规矩,有违孝道,所以才想让九卿和大学士们来给他找台阶下。
于是这些大学士和九卿们就遍翻史书资料,终于找到了上至大禹时期下至汉唐时期,有不少帝王都是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例子,因此这些九卿和大学士们就联合上奏雍正:今泰宁山(原名叫泰宁山,雍正的泰陵命名之后,乾隆为了避讳泰陵名字改名为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
九卿和大学士们的意思就是虽然永宁山太平峪确实离孝陵和景陵比较远,但是易县和遵化都与京城属于是一线相连,从地理连线来看两地相离并不远。
易县到遵化大概六百来里地,谈不上太远,但也并不近,所以这些九卿和大学士们就是强行给雍正找了借口,因此雍正就坡下驴就定下了永宁山太平峪做为自己的墓址,并开始营建陵寝。
所以雍正最初并不是想违背子随父葬的传统,他曾经想过追随父亲康熙而葬,只是发现清东陵实在不适合做为墓地,因此他才选择了在另辟清西陵建陵。
至于雍正担心自己对兄弟们过于残酷,九泉之下愧对康熙,那纯粹是无稽之谈,自古以来成大事的帝王无不心狠手辣,雍正对于曾经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兄弟,这些兄弟甚至在自己继位后还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对他们的打击迫害对于雍正来说其实算不上愧对父亲康熙。
因为在雍正心目中很可能认为如果老爹康熙和自己易地而处,也会如此,所以在心理上雍正其实不存在愧对父亲康熙,他没必要为此不敢随父而葬。
在两百多年后确实证明了雍正的墓地选择比他老爹康熙正确多了。在1928年夏天,民国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盗挖清东陵时,孙殿英曾经打开过康熙的景陵地宫,但由于康熙景陵地宫内积水太深,所以孙殿英放弃了盗挖景陵,改盗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
除了康熙景陵的地宫积水特别多之外,乾隆的裕陵地宫积水也很深,都导致乾隆的石棺被积水漂浮起来顶住了地宫大门,这在当时都成了一大奇闻。所以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清东陵整体风水并不好,土质也确实远不如清西陵更适宜建陵,所以现在看来雍正的选择还是非常正确。
乾隆没有随父亲葬在清西陵是因为他开创了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其实乾隆最初的时候也是想在父亲雍正的开辟的清西陵范围内选择陵寝,但是由于乾隆想到如果自己也葬在了清西陵,那将来后世子孙都会跟着自己葬在清西陵,那岂不是清东陵只有顺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了,清东陵也会因此而变得香火冷落。
乾隆毕竟十分崇拜爷爷康熙,因此他也不想康熙的清东陵未来变得香火冷落,于是他就将墓址选择在了清东陵的胜水峪。但是乾隆有担心自己选择葬在了清东陵,那后世子孙再都跟着自己葬在清东陵,那岂不是老爹雍正的清西陵又要变得香火冷落了。于是聪明的乾隆开创了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所谓昭穆相间就是乾隆定下了规矩,按照古代的昭穆之制,规定父葬在西陵,子就葬在东陵,就是一边埋一个的意思。这也被后世成为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但是古代的昭穆之制是指得在同一范围内的家族墓葬,始祖居中,二世居左是为昭,三世居右是为穆,四世居左为昭,五世居右为穆,以此类推,左昭右穆,是为昭穆之制。
虽然按照乾隆的规定清朝皇陵也算是勉强实现了左昭右穆的昭穆之制,但是就是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地间隔有些远了而已。
乾隆之后他的儿子嘉庆的昌陵也选在了清西陵,但是到了乾隆最喜爱的孙子道光这,道光又打破了乾隆定的规矩。
道光的慕陵本来选择在清东陵的宝华峪都已经修建好了,道光的原配妻子孝穆皇后都已经葬入其中,但是后来道光也发现了陵寝渗水,孝穆皇后的棺椁都被淹了,于是道光震怒,下旨将龙泉峪的帝陵拆了重建。
此后道光为了渗水问题决意打破爷爷乾隆定下的规矩,于是他选择在清西陵建陵,因此道光在清东陵建好的陵寝就被拆了,挪到了清西陵龙泉峪修建。
道光由于清东陵地宫渗水从而把墓地改为选择在清西陵建陵,这也说明了清东陵范围内整体土质确实不太好,不适合修建陵寝,也再度说明了雍正最初选择的正确性。
而乾隆选择葬在清东陵也确实不如他老爹雍正那么明智,两百多年后乾隆地宫不止被水淹泡,还惨遭盗墓,乾隆被盗的尸骨无存。在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之后,清东陵还惨遭二次盗挖,这一次让清东陵除了实行火葬并推行简葬的顺治孝陵幸免于难外,其余清东陵陵寝全部被盗。
相比之下清西陵除了光绪的崇陵被盗之外,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都保存的非常完好,这也能看出雍正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
写在最后所以说雍正另辟清西陵建陵其实是出于私心,他想让自己的墓地风水更好,他也担心自己死后地宫会渗水,所以他改在清西陵建陵。
而乾隆没有葬在清西陵是担心顺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香火会冷落,于是乾隆发明了“父西子东,父东子西”的昭穆相间兆葬之制规则。
也正是由于乾隆定下的这个规则,才使得最后形成了清朝入关后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的格局,这也造成了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大帝陵群与明朝之前的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不同之处。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坟和墓有什么区别?
我是木子小又又,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鉴于读者反馈,所以我又在后面作了相应补充。)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今天大家都是“坟墓、坟墓”连着说的,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坟”和“墓”混为一谈了,而很少会有人(除了专业人士)像题主一般问出“坟”与“墓”的区别这种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坟”与“墓”的区别这个问题吧。
第一,“坟”之意义。“坟”是“墳”的简化字。许慎《说文解字·土部》:“墳,墓也。从土,贲(ben)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墳为高处。”
即,统言之,“墳”指的是墓,但细分之,则是平地为“墓”,高地为“墳”。
《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即是说古代人死后墓上不建封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墳。”还是说的“高地为墳”之意。
由此可见,“坟(墳)”最早的含义应该是堤岸、高地。如以下例子:
《尔雅·释丘》:“墳,大防。”郭璞注:“謂堤。”
《方言》卷一:“墳,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墳。”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亨传:“墳,大防也。”
《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王夫之解释说:“墳,堤岸也。”
由“坟(墳)”的这一本义所引申出来的还有一个动词义,“坟(墳)”用作动词的意思是“地面隆起”。如:
《国语·晋语二》:“公祭之地,地坟。”
第二,“墓”之意义。而“墓”在春秋之前则是指没有土堆的葬所,“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据《方言》卷十三“‘墓’谓之‘墲’”。“墲”字的含义是无土,也就是无封土。
这就说明最初“墓”是指没有土堆的葬所。
第三,“坟”“墓”连用之意义。而“坟(墳)”和“墓”连用的情况大致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不过连用之后的“坟”用做动词,而“墓”依旧是指无封土的葬所。
“坟(墳)墓”连用的本义是“使墓上之土隆起”。
《管子·禁藏第五十三》:“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墳)墓足以道记”。
这句话中“坟(墳)墓足以道记”,意思就是将墓上隆起土堆用以做标记。
因此这个时期“墓”的含义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坟(墳)墓连用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称谓,意思是墓上有土堆的葬所。
第四,丧葬文化。中国的丧葬文化是非常丰富而讲究的,而墓葬作为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孔子在试图恢复周礼的过程中为此作了不少的宣传。孔子认为:
1.丧葬礼是表达哀戚情感的出口。儒家素来强调丧葬礼的精神是以至诚至敬的态度对待亡者以宣泄内心之哀。人能“丧尽其礼”,方能“尽其哀”。孔子主张丧葬礼以哀为本。《论语·子张》:“丧思哀。”即遇丧要表现出悲哀的清感,体现的就是丧葬的精神实质“哀”。《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参加丧葬,摒弃娱乐,以示哀悼,他在丧葬礼中的行为姿态也体现了丧礼致哀的原则和要求。
2.儒家重视“人”,而丧葬礼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反映了孔子重视现实人生的思想,也确立了儒家“重生”的基本人生态度。孔子的“重生”要求看重、关爱人的生命。《论语·乡党》:“厩焚。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种描述真切地反映了孔子的人文关切,反映了他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内在价值的重视。
3.儒家重视孝道,重视父母的丧葬礼是尽孝道的表现。孔子将丧祭礼作为推进孝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解释什么是“孝”时,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为死去的父母举行葬礼和祭礼是行孝的重要表现。
4.丧葬礼可以教民化民,促进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丧祭礼有教化民众的作用。通过贯彻丧葬礼仪,为百姓建立起一整套行为规范,近则与“孝梯”相连,远则与“治乱”相关。一方而礼可作为教化人的手段,故而丧葬礼就具有了社会治理的功能。《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5.丧葬礼体现的等级秩序有利于恢复周礼,维护统治者统治。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认为如果人人守礼,各安其分,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有序。丧葬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孔子借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意在说明当权者应当重视丧葬祭祀,方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最后,再总结一下吧,“坟”也即是“墳”,指的是“高地、堤岸”;作动词指“地面隆起”。而“墓”指的是“没有土堆的葬所”。
春秋时期出现了“坟墓”连用的情况,不过其意思与今天不同,“坟”作动词,“墓”的含义不变。
而到了今天,人们早已将“坟”“墓”混用了,以为“坟”等同于“墓”,将二者混为一谈。
关于【江西清东网络科技怎么样】和【雍正为何要违背正统建清西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