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房地产企业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从总体上看,房地产企业销售增速放缓已成为关键词,“吊尾”现象突出,而首当其冲的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韧性。事实上,在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继续承受着去年以来的下行压力,销售、开发投资、融资等指标同比下降。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各地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目前,中国已有200个城市出台了“放松”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在政策的持续刺激和扶持下,2022年上半年末房地产行业出现复苏迹象,其中6月成为今年上半年成交最好的月份,呈现“扩大环比增速、收窄同比增速”的良好态势,一些房地产企业对土地征用的态度变积极。
此外,房地产营销创新已成为行业新趋势,在线渠道布局已成为领先房地产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销售效率的重要竞争筹码。进入者包括领先的私营企业、一些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基于上述趋势,业内普遍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企稳复苏,房地产企业也将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房地产业反弹
2021,房地产市场受到多重监管政策的影响。降低杠杆率和减少负债成为该行业的主流。购房市场成交量普遍偏低,市场观望情绪强烈。中国指数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行业已进入萎缩和清算阶段。
无论是新房市场、二手房市场还是土地市场,近年来整体表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行业内所有房地产企业运营都面临收缩。
截至2022年6月30日,至少有13家房地产企业和物业管理公司未披露2021经审计的年报,其股票普遍停牌。虽然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已披露了2021的年报,但也出现了业绩扭亏、坏账准备和毛利率大幅下降等问题。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升级、融资环境趋紧等诸多压力的影响下,2021房地产企业收入走势似乎也在意料之中。转向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自去年以来继续承受下行压力,销售、开发投资、融资和其他指标同比下降。
然而,在第二季度,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覆盖面广,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开始出现改善迹象。
4月以来,各地加大了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根据中原房地产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200个城市发布了460多项房地产市场放松管制政策。
提振政策包括减少首付、增加公积金贷款金额、取消销售限制、放宽购房限制等。一、二线城市主要遵循低利率政策,降低住房贷款利率,放宽购销限制。三、四线城市通过叠加购销限制减少首付,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太原、杭州、西安等城市已采取措施放宽购房限制,为购房者提供更多优惠待遇。
随着宏观经济的改善和稳定,“不炒房”的政策效应继续稳定房价,稳定预期。自5月以来,重点城市的销售面积逐月增加,房地产市场比前一个月有所反弹。6月,房地产行业销售业绩加快,支撑了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交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5月,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约29%;与5月份相比,6月份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量环比增长60%以上。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之一。虽然整个行业持续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已经崩溃。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过去的低地价、开发项目的良好位置和适中的价格,仍有一些企业将继续增长。王胜学补充道。
国有企业表现出运营弹性
就销售额而言,2022年上半年,只有碧桂园、万科和保利发展三家房地产企业超过2000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六家;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有9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0家。
[财经消息]
与去年相比,前十大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选择不披露或积极降低其年度绩效目标。然而,根据科瑞房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在公开披露年度目标的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中,截至6月底,大多数企业的目标完成率不到40%,其中近一半甚至不到30%。
E-House研究所智库中心研究主任严跃进说, “根据对全国销售业绩排名前20位的房地产企业的分析,今年上半年前20位房地产企业销售额为2万亿元,而去年同期前20位房企销售额为3.8万亿元。相比之下,前20位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8%与1月至5月下降50%相比,同比略有收窄,基本符合预期。"
然而,尽管市场寒冬来临,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业绩普遍下滑,但仍有许多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表现出了经营的弹性和稳定性,其销售额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例如,保利发展的累计合同销售额排名第二;华润置地跻身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前十名,同比增长6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中远集团增加了23位,排名第21位。
“这些企业的排名略有改善,也表明它们促销的紧迫性很高。中央企业和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或引入市场复苏的积极因素,以更好地提升销售业绩,这反过来表明采购集团认可中央企业和其他项目。”。颜跃进补充道。
此外,地方国有企业的业绩也很突出。以陕西省唯一一家具有国有资产背景的上市房地产企业天地园为例。2022年上半年,天地园实现合同销售额58.54亿元,同比增长6.57%;股权合同销售金额51.12亿元,同比增长22.69%。它是少数能够在不利形势下实现增长的地方国有企业之一,显示出国有企业强大的业务弹性和相对稳定的行业竞争优势。
对此,王胜学解释说,由于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财力、规模和严格的制度约束,目前中央企业和国企资金脱节、雷雨等问题相对较少。因此,企业的管理和社会正面形象应该相对较好。例如,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实现逆势增长。除了管理和资金风险相对较小外,它还与土地征用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科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6月份,随着重点城市土地供应步伐加快,第二轮土地拍卖陆续启动,全国300个城市商业用地交易总建筑面积为119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
其中,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仍然是土地市场的主力军。据天地源披露,2022年上半年,天地源新增房地产土地储备8.95万平方米,新增股权房地产土地储量8.95亿平方米,新建股权房地产建筑面积约25.06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46.1万平方米,新开工权益面积35.95万平方米。
很明显,天元在国有资产信贷和长期稳定弹性运营的支持下,越来越有动力收购土地。这意味着在未来,土地收购优势有望转化为利润优势,以支持企业的稳定运营。
“总的来说,上半年的交易形势可以概括为“重病刚愈,但仍然很弱”。随着下半年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预计交易市场将呈现“逐步复苏、积极进步”的良好发展趋势。”颜跃进的判断。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许多房地产企业6月份的销售业绩实现了环比复苏。
根据E-House Research Institute智库中心发布的100个城市新房交易报告,2022年6月,全国100个城市的新房交易面积为283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7%,同比下降34%。6月,出现了“扩大环比增长率、缩小同比增长率”的良好趋势,也成为今年上半年交易的最佳月份。
迫使房地产企业进行营销创新
“下半年,房地产企业的市场推广力度肯定会加快。因此,房地产公司还应注意一些新情况,如供应中断和未完工尾。房地产企业仍应确保自己的项目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并确保稳定运营在企业中。否则,将有一些扭转局面的压力。”颜跃进说。
政策继续支持行业复苏,但房地产企业在融资、销售和土地收购方面的差异化趋势明显加剧。同时,在行业趋势、政策驱动、需求侧升级等因素的催化下,房地产企业利用数字营销带动传统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这意味着规模快速扩张、杠杆率高的企业可能面临行业收缩风险和自身积累的财务风险,导致企业爆炸;然而,管理风格稳定、杠杆率低的房地产企业有实力抢占土地,在营销层面不断突破,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房地产企业还通过名人、在线流量和促销折扣等方式,利用直播渠道积极促销,顺应数字化转型。目前,探索和创新在线渠道和现场销售已成为赋能行业增长的新亮点。
根据方天峡大数据中心编制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品牌房地产企业直播排行榜》,中海、保利、碧桂园、万科等龙头房地产企业相继上市。
除了网络营销和直播,一些房地产企业还利用更具创新性和整合性的数字营销走出圈子。
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天地苑以创新和突破的态度尝试网络营销,凭借其综合竞争力和资源优势,可以形成营销壁垒。未来将通过营销进一步调整市场定位和产业结构,对促进房地产销售增长和投资回收起到一定作用。
直播销售的营销模式和企业个人IP的建立也很熟悉。在此之前,新东方通过不同渠道的双语直播成功转型,不仅创造了新型的“内容商品”直播模式,还建立了董玉辉、邓盾、石明等个人IP,强化了企业品牌形象。
“目前,一方面,在线模式是传统的在线模式,即在在线平台上展示房屋。另一方面,它是在线签署和处理一些房地产交易的过程。在线模式是一个越来越深入的发展过程。因此,房地产企业拥抱数字化的市场前景仍然非常好,而且是非常好的。”因此,这是目前的一大趋势。”颜跃进预言。
可见,在行业趋势严峻、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之际,房地产企业不断被迫继续迫使房地产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产品实力。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对产品力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生产力、施工力、交付力等更多维度拓展了价值迭代,将房地产行业推向了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王胜学进一步解释道, “高质量的开发实际上是大多数购房者的强烈需求,也是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房地产市场的粗放式开发阶段早已过去,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有所改善。未来,人们将越来越需要重新设计的设计、质量、环境、配套等因素。”房地产市场。因此,高质量的开发应该是房地产企业未来的目标。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有必要做好房地产企业仍有市场的产品。"
该行业预计,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和领先的私营企业的目标将是持续布局产品端和营销端,促进企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并以高质量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在未来的房地产竞争格局中,像天元这样的房地产企业,运营稳定,财务健康,率先进行营销创新和改革,坚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长期原则,将迎来价值重建的新机遇。
1e
发表评论